泡桐情缘

    我的老家在禹西山区,那里最常见的树种要数泡桐了。无论房前屋后、地头渠边、山野空地,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
    每到阳历四月,泡桐树便开出满树的白花,装扮着小山村的春天。站在山坡向下望去,整个村庄都笼罩在花海里,犹如片片白云飘落山涧。那花海上升腾的袅袅炊烟,常常是我梦境中常见的情景。
    儿时的春天青黄不接,一般人家的冬储菜大多已经告罄。母亲除了采些柳芽、槐花、榆钱让我们兄弟姊妹尝鲜,也会摘来泡桐花经过加工供家人果腹。泡桐花从采摘到食用,要经过多次焯水、浸泡等繁复的工序才能作为食材。桐花虽然并不太好吃,可在那个年代也算是美食了,所以至今印象极深。
    泡桐树喜光,也较耐阴,对黏重瘠薄土壤有较强适应性,很容易成活,因而在乡下很常见,很普通。正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民们,普通得从不引人注意,十分平凡。
    每当春季到来,泡桐树还来不及长出叶子,便满树满树地开花。它们从含苞的淡紫到怒放的粉白,按照自己的节奏在春风中努力地绽放着。
    泡桐花的形状很像喇叭花,可喇叭花没有它敦厚,也没有它密集。一簇一簇的桐花像串串风铃,迎着春风摇曳着春光。
    泡桐树的树干很高,树冠硕大,枝叶茂密,树荫如盖。每当夏季到来,泡桐树遮天蔽日。一个庭院里只要有一棵泡桐树,就能为整个院子带来阴凉。我们小学的校园里就有不少泡桐树,树荫下就是我们课后玩耍的好去处,那里曾留下许多童年趣事。
    高中时有篇课文叫《白杨礼赞》,由于我们当地随处可见泡桐树,语文老师就给我们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泡桐礼赞》。虽然家乡泡桐很多,可谓司空见惯,然而我们对泡桐的习性、特点却知之甚少,所以对该作文的写作无从下手。老师为了启发我们,便拿来一根泡桐树枝进行演示。只见他手握两端使其弯曲,谁知刚一发力,树枝便断成两截。我们茅塞顿开,原来泡桐具有“宁折不弯”的品格啊!
    泡桐是速生树种,生长得极快,几年就能长成参天大树,十余年就能成材。当年生产队在道路边种了两行泡桐,只有两三年功夫,夏天上学时我们走在路上就没有太阳直晒的酷热了。等我上大学回来,农村已开始改革,地分了,树也分了,家家都分了几棵,很是欢喜。谁知不久就出现了丢树现象,村民们怕自家的树被偷,于是纷纷砍伐。原来浓密的林荫道不见了,令人十分惋惜。
    不知为何,遮荫效果极好的泡桐树在城市里却很少种植。在我读书和工作的城市,也很少见到。有时偶尔看到一棵,便会十分欣喜,颇感亲切。
    2005年初,我到兰考县挂职锻炼,深深地被那里的泡桐世界所震撼。当年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人民广植泡桐,锁住了风沙,使曾经“三害”肆虐的兰考改变了面貌。那里到处都是泡桐,就连农田里也采取“粮桐间作”的方式种植一行行的泡桐树,因此整个兰考县就是一座数十万亩的泡桐森林。
    为了纪念焦书记,兰考人民把焦裕禄当年亲手栽种的那棵泡桐树亲切地称作“焦桐”,并被兰考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人们兰考之行的必到之处。
    我在兰考工作期间分管文化旅游工作,曾主持编制了《兰考县旅游规划》和《兰考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其中依托“焦桐”规划了“焦桐五彩园”,并提出了依托几十万亩粮桐间作林把兰考县全域打造成国家森林公园的构想。“焦桐五彩园”已于几年前建成开放,现称“兰考县文化交流中心”,近年还在城南建设了一座占地8000余亩的泡桐森林公园。这是全国唯一的泡桐主题公园,极具兰考特色,又为兰考红色旅游增添了绿色景点。
    泡桐生长迅速,材质疏松轻软,木材难当大用。然而正因为材质疏松,透气性好,泡桐板是做古筝、琵琶、阮等乐器音板的好材料,兰考被原国家轻工业部确定为民族乐器音板基地。如今,板材加工和民族乐器制造形成了兰考的支柱产业,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原本防风固沙的泡桐树竟成了兰考父老的“绿色银行”。
    “焦桐”作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应当尽最大努力保护好,充分发挥其纪念价值和教育作用。可是,泡桐树的自然寿命只有四十年左右,如果将来干枯了怎么办?我小时候就知道泡桐插根育苗法,于是就提出了用“焦桐”树根繁育“二代焦桐”的建议。县文物管理所立即行动,繁育出了一批“二代焦桐”。
    2007年底,我结束挂职生涯返回郑州。次年3月,我陪同单位领导赴兰考签订《校县合作协议》时,和领导们一起在“焦桐”附近栽下了一株“二代焦桐”,以资纪念。
    2009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兰考视察,参观了焦裕禄事迹展,并种下一棵泡桐树,还就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种下的那棵泡桐树正是“二代焦桐”。
    2013年7月,在伟岸的“焦桐”旁,一所以焦裕禄名字命名的干部学院落成,并被中央组织部确定为全国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焦桐”成为重要的现场教学点。瞻仰“焦桐”,在“焦桐”下聆听焦裕禄的故事,成为每一位学员的“必修课”。这棵象征着焦裕禄精神的“焦桐”,也根植于无数党员干部心中。
    几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栽种的那棵泡桐树已经枝繁叶茂,参天挺立,成为焦裕禄干部学院一景,到这里学习的每位学员都会在这里驻足、凝望,仿佛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把泪焦桐成雨”的吟诵。
    2017年4月,我的几位大学同学分别从广州、南京和武汉来河南观光。他们在游览了开封、洛阳、少林寺之后,提出想去兰考看看。我陪同同学们重返兰考,正值桐花盛开时节。汽车行驶在泡桐林荫道上,如同在桐花隧道中穿梭,不时引得同学们阵阵惊呼。
    我们站在高大的“焦桐”树下,仰望着那满树素花在春风里轻轻荡漾,仿佛看到了它的栽种者那欣慰的笑容。
    行笔至此,我的思绪又飞回到兰考,仿佛又站在“焦桐”树下,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泡桐林……我不禁吟唱起几年前由我作词、翟永义作曲的歌曲《泡桐颂》:
暖暖春日里,桐花香万里;
炎炎夏天里,浓荫遮大地;
瑟瑟秋风里,叶落志不移;
萧萧冬季里,凌寒永挺立。
 
桐花洁而白,是你的心地;
根深枝叶茂,是你的情义;
顶天又立地,是你的气质;
宁折不弯腰,是你的浩气。
 
风沙吹不倒,内涝淹不死,
盐碱蚀不腐,三害何所惧。
不怕风雨打,扎根沙土地,
撑起一片天,奉上一抹绿。
 
兰考原野上,泡桐遍地植,
绿色银行里,父老希望寄。
奏响民族音,美名传寰宇,
催生大产业,生命更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