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营的“甜蜜”脱贫路

顾庄村位于文殊镇政府所在地向南3公里处,是禹州市53个省定贫困村之一。全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5户,李水营便是其中一户。

笔者见到李水营时,他正在葡萄园里忙碌,给人一种精明能干的印象。当谈及致贫原因时,他便打开了话匣子——

2012年,李水营为了家庭生计,不得不远离故土,在内蒙古的一个煤矿务工。因一次突发事故造成李水营腿部碰伤骨折而导致肢体残疾。从此他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了,直接切断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没有了支撑,于是家庭经济开始逐步下滑拮据起来。然而祸不单行,他的母亲又突然中风,卧床不起。自己肢体残疾,失去了收入。妻子还要照顾年迈生病的母亲,更为关键的是为给母亲治病无钱而发愁困惑。一时间整个家庭愁云密布,李水营处于痛苦无奈的深渊里……

卧床不起的母亲,正在读高中的儿子和上小学的女儿,日夜操劳疲于奔命的妻子……这一切让李水营看在眼里苦在心里。残酷的现实,宛如一块巨大磐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干不了重体力活,挣不来收入,一家人就永远这样穷困吗?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子,让家里人过上安康快乐的生活?一连串的问号,一个个的困惑,在脑海里翻滚着,汹涌着……

自己肢体残疾不能成为生活的绊脚石,要振作起来,和命运抗争,与贫穷斗。他坚信:贫穷不会扎根,要立志找到“药方子”,拔掉“穷根子”!他正视现实,立足实际,“自己不哭,眼里没泪,必须勇敢地创出一片天地来”。经和妻子商量后,由妻子打理,承担起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和正在上学的两个孩子,李水营只身去到郑州的一家果树研究所进修,学习葡萄种植技术。他怀揣梦想,勤奋学习,起早贪黑,不分昼夜地深钻苦研,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就主动去向老师求教,还积极地与学员探讨,直至学会弄懂为止。“人过四十不学艺”,而他偏偏打破这个定规,用“钉子”精神去全力对待葡萄种植技术的学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通过一番艰辛苦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学员的热诚帮助下,很快熟练掌握了葡萄种植技术。

2014年,学有所成的李水营,在他的邻村薛河村(薛河小学西、兰河边上)承包20亩土地进行葡萄种植。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李水营打拼的劲头更足了。夫妻两人倾洒汗水,不辞艰苦,不管严寒酷暑,都坚持在园里劳作。妻子只要趁着歇息的间隙,就匆匆忙忙奔至家中照顾老母亲,而李水营更是吃住在葡萄园里,一步都没有离开过。一份付出一份收获,近几年种植的葡萄已经陆续上市,有了可喜的收成。每至销售季节时,直接整理装成箱,每箱有8斤重,优等的一斤能卖上八、九元,销往郑州等地。除去土地承包金、雇工费等各项费用,一年下来收入还有近6万元的收入,和传统种植(玉米、小麦)相比,效益明显提升。

当李水营谈到了葡萄的管理技术时,眼神里流露出一种十分自信的神情。他有条不紊地介绍了自己的种植感受与实际经验。他种植的葡萄南北向有28排,最长的有120米,短的有50米。种植葡萄,技术第一,宜选择排水性好和土层深厚的沙壤土,要是缓坡更好,排水畅。还得加强土壤、肥料、水分、修剪等方面的田间管理,并且注意防治病虫害……

李水营如同一个艺术家,20亩地的葡萄种植园就是他用无法计量的心血凝结而成的“作品”!他不管春夏秋冬,也无论雨雪霜冻,都在葡萄园里辛勤劳作,施肥,剪枝,整理地膜天膜,绑缚新枝,在不断完美着自己的“作品”……到了晚上,就挑灯夜战,钻研有关葡萄种植的专业书籍,如怎样才能提升葡萄的质量和产量,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有时候带着自己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开始和书本交流,与专家对话,深深钻研,苦苦思索,直到弄通为止。

    2016年,李水营靠着葡萄种植实现高标准脱贫。走进他的屋内,床北还厚厚地摆放着几本起了褶皱的葡萄种植方面的书。李水营的脱贫路是艰辛的,也是甜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