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作品《五牛纳祥》的渊源
钧瓷作品《五牛纳福》型取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五牛图》,五牛代表福、禄、寿、禧、财。说起《五牛图》,背后还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八国联军侵华,曾被宋徽宗、乾隆珍藏的《五牛图》被掠走,下落不明。1950年初,北京中南海收到一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五牛图》近日在香港露面,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得信后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
《五牛图》系唐代名相韩滉所作,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它是世界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书画界素有“纸寿千年绢八百”之说,意为纸制文物保存寿命不超千年,五牛图距今近1300年历史,流传至今弥足珍贵。
《五牛图》表面绘牛,实则绘世,宰相艺术家将自己对田园盛景的向往尽数倾注其中。自汉代起,牛耕运用日臻成熟,耕牛成了农耕社会国富民强的象征。汉宣帝时还流传出宰相丙吉 “问牛不问人”的佳话,颂扬耕牛为人们创造了财富。韩滉以艺术家的角度观察万物,更以政治家的眼光体察民情。
《五牛图》一经问世,即被视为画中极品,它的收藏主人们一个比一个声名显赫。《五牛图》最出众的地方就是赋予牛儿以人格化!据说,韩滉是以自家五兄弟的性格特点为模型所做。整幅画面除一头牛右侧有一小树外,别无其他衬景,每头牛都可独立成章,各自精彩。这种虚实相生的绘画手法与《女史箴图》、《步辇图》等名画一样,树立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典范。观者分明能感觉到这五头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
大宋官窑以钧为载,从经典中采珠,创作钧瓷作品《五牛纳福》。钧瓷胚泥主要是用富有可塑性和黏性矿物原料制成,把黏土加水制成细泥,然后塑成理想中的形状。但动物类相较其它器型,容易造成碰损,而且拿取、放置多有不便,所以一般动物器型都要有所支托方能成型。但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五牛图,大宋官窑的工匠们大胆舍弃支托,就靠四条细腿足支撑着牛儿壮硕的身躯。
矿山里,表层的材料因为久经风化而润酥,最为优质,有“寸土寸金”之称。五牛胚体精选的正是这表层材料,然后在堆放与露天料场,进行循环不断的风吹、日晒、雨淋、冰冻,进一步改善其性能。即便如此,稍有不慎五牛胚体还是会出现断裂、变形。毕竟胚不过是半干的泥土,报废率就像紧箍咒,揪扯着每一个匠人的心绪。
在造型细节方面,牛背腹部的轮廓线及腿部的线条,随着肌肉与骨胳位置的关系起伏变化。怎么处理才能让筋骨转折看起来形貌真切?工匠们经过冥思苦想后,设计出凸起的褶皱,高温烧成时,釉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形成“脱骨”一样的效果,让肌肉感尽数显露出来,牛儿才细腻逼真起来。
眉目清晰方见精神,但由于器型层次复杂,注浆成型以后,面目模糊,需要工艺大师精雕细刻地为牛开脸,才能做出神气溢出如生的效果。诸如这样细微的变化与处理,多不胜举。
虽说钧瓷生在成型,但之后的烧成环节同样步步惊心。从950°到1300°,随着窑内温度不断变化,钧釉氧化、还原、分解、化合、熔融、再结晶。历经25小时,随着窑火跳跃,五牛通身的亮度、纯度、层次丰富多变如一帧帧科幻电影镜头。这其中,对烧成气氛的把握至关重要。气氛过轻,釉中的铁和铜得不到还原,色彩肤浅俗气。气氛过重,釉就容易吃烟,色调发乌、发黑。温度过高,容易造成釉色浅薄、露底和流釉的缺陷;如果温度过低,釉烧不熟,釉面就没有乳光玉质感。
经过半年对釉料配方和温度调试的实验探索,终于烧成五彩钧牛。自然窑变的色彩蕴含浓浓的自然情怀,厚重古朴,装饰空间,喜庆恬淡质感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