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健康发展
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时,强调:中医药学包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近日,市天源药业有限公司新建成的许昌地区首条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线,已完成设备调试,进入厂房检测和试生产阶段。该项目计划今年6月份完成药品生产许可证验收,2022年总计完成600个配方颗粒品种的备案。届时,可年产中药配方颗粒2000吨,安排就业岗位120个,预计年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2亿元,填补整个许昌地区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的空白。
这只是我市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的一个缩影。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素有“华夏药都”之美誉,不仅是全国药材交流集散之地,也是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中心地区,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历史悠久。禹州中药材资源丰富,主要以禹白芷、禹州金银花等道地药材以及禹州丹参、生地、菊花等大宗药材为主。境内现有药材种植品种40余种,道地药材36种,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实现年产中药材5.5万吨,年产值约6亿元。近年来,我市围绕中医药产业发展持续发力,坚持“抓中间、带两头”,大力发展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持续提升中医药制造产能,切实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发展的讲话精神,为我市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市主要领导多次强调,禹州作为“华夏药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一定要认真贯彻总书记的指示,进一步坚定发展中医药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我市的广大老药工以及市孙思邈医药文化研究会的人员也对我市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充满了希望。市中药炮制非遗传承人刘书俊表示,禹州是全国十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将知识性转化为实践性,把禹州这个中药名片在国内国外的声誉保持下去。也希望禹州的老药工们主动地把经验知识传授下去,做大禹州的中医药事业。
市孙思邈医药研究院院长逯安新告诉笔者:“守正就是守的中医药的原理,禹州中医药文化深厚,历史积淀下来的中医药产品也众多,要在这方面守正,创新就是利用现在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对禹州中医药制造工艺药材的种植技术等进行优化,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还要提升产业工人的职业能力,利用师带徒的传承把禹州完整的中医药炮制技术传承下去。”
近年来,我市围绕中医药产业发展持续发力,“禹州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禹州药会”被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禹州市先后被授予“国家中医药改革综合试验区”“国家中医药传承基地”“中国中药行业首批中药材优秀产地县”“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单位”“河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华夏药都”“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目前,我市拥有中医药企业58家,主要涵盖中药材初加工、饮片生产、中成药制药、生物制药、中药保健品(调味品)中兽药、药品销售等领域。2020年以来,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实施医药人才引进计划,在项目立项、环评、土地、新药注册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切实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亿元,带动就业3万人,实现税收1亿元。
据了解,下一步,我市将把中医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坚持“抓中间、带两头”,大力发展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带动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市场销量不断拓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切实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健康发展,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