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铃声声敲开“致富门”
在鸠山镇上官寺村,昔日的贫困户何选太成了“名人”,人人提起都羡慕不已。何选太家前几日刚卖了两头牛,养了8个月,净赚2.6万元,这可把何选太高兴坏了,逢人便说养牛好。
两万多元,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于何选太来说,已经够多了,放在以前,可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一笔“大收入”。
今年52岁的何选太是上官寺村十二组低保脱贫户,家中共有夫妻二人和两个儿子,本该是幸福的四口之家,但由于包括何选太在内的三人都是智障人士,使这个家一度陷入贫困。
何选太与妻子梁小丽本是半路夫妻。2013 年 3 月,梁小丽的前夫吴文汉因病去世,留下了智障的梁小丽和同样智障的次子,以及正上初中的长子。2014 年春节刚过,经介绍,汝州市大峪镇的何选太来到了梁小丽家,撑起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何选太虽然智力略有问题,但老实本分,踏实肯干。正是这样一个“残疾人”,来到这个家,便认准了一个“死理”:和梁小丽结婚,任凭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让娘儿三过上好生活。
何选太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智吃智,没智吃力,下点力不算啥。村民们称赞他为“何铁人”。虽然何选太不怕苦不怕累,但对于一个智障人士来说,赚钱并没有那么容易。随着长子进入大学,更是让这个贫穷的家雪上加霜。2017年5月,何选太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享受低保和残疾人补贴外,还享受金融扶贫、教育补贴,村脱贫责任组安排何选太在大鸿寨景区从事公益性岗位。但“要强”的何选太并不喜欢“贫困户”这个身份,他一直在努力,想要早日摆脱这一让他觉得很没有面子的“身份”。
2019 年 4 月,在帮扶干部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何选太花了 6800 元买来了一头母牛,开启了自己的“脱贫致富路”。这头牛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俨然成了何选太的“宝贝”,天天像伺候孩子似地伺候着。
有了牛,还要学习怎样养殖牛、管理牛,为了把牛养好,大字不识几个的何选太开始研究起养牛技术。帮扶干部帮他找来视频版的养牛教程,何选太一有空就趴在电视机前认真听课,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何选太家的牛被养的膘肥体壮、毛色光润。从最初的一头,发展到现在,何选太从中尝到了“甜头”,并顺利脱了贫。“前两天刚卖了两头,要不然,这牛圈里得有五头牛了,”上官寺村党支部书记梁明杰向我们介绍到。
何选太正在喂牛,在阳光的映照下,他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牛圈里,两头老牛正在悠闲地踱步,一头小牛上蹿下跳地撒着欢。“那头再过两个月就要生产了。”何选太指着其中一头牛告诉我们,开心得像个孩子。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正是党的脱贫攻坚政策让我儿子完成了学业,让我们家踏上了脱贫致富路,我还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扩大养殖规模,建设标准化牛舍,通过我们爷儿仨的共同努力在城里买房,给大儿子娶媳妇。”这是何选太的心愿,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
其实,在上官寺村,像何选太这样靠养牛脱贫致富的并不只他一家,还有三家也顺利脱了贫。看着村里昔日的贫困户一个个靠养牛脱了贫,致了富,村民们都羡慕不已。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养牛的行列。
“现在村里有三十多户养牛户,规模也都在不断扩大,今年又新增了四户,一开始就入手了八、九头牛,养上一年,赚个十万元不成问题。”提起村里的养牛“事业”,梁明杰自豪不已。
随着村里的养牛户越来越多,村支书梁明杰积极和镇政府协调,定期请养殖专家为村民们普及养牛知识,让村民科学养牛,把牛养好,立志使村里的养牛事业做大做强,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处大山,自有他的好处,只要勤快,养牛根本就不用买饲料,只是上山割草,加上夏秋两季的秸秆就够喂了,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梁明杰指着背后的大山说。
正是麦收季节,大山前的麦田里,村民正在人工收割小麦。“现在你们这里还都是手工割麦吗?”在大范围实施机械化作业的今天,我们不禁纳闷。
“这些大块的麦田,都能用收割机,但他们都不愿用,这秸秆可是喂牛的好饲料,生怕被收割机打碎了。”村支书笑着说。
“那咱们村秸秆禁烧的压力可小了很多呀。”我们一行人打趣道。
“那是,那是,别人看来秸秆是‘垃圾’,但在我们这里秸秆可是宝贝,早早都被储存起来了,咋舍得给烧了呀。”一起的村干部哈哈笑着说。
山谷里,村民们收割庄稼时的欢笑声和叮叮当当的牛铃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动听的“乡村振兴歌”,在山谷上空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