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世家“借东风”
屏幕上,投影仪投射出八个大字——“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圆桌旁,围坐着10多位禹州中医药领域非遗传承人。
日前,在禹州市青山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山药业”)会议室,一场别开生面的“诸葛亮会”拉开帷幕。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阳视察,提出了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的重大要求。南阳与禹州,一个是医圣张仲景故里,一个是药王孙思邈行医地,都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咱们今天的主题,就是如何‘借东风’,开新局。”青山药业总经理朱改莲的开场白直奔主题。
青山药业是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由朱改莲的父亲——已故国家级非遗“药市习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朱清山创办,如今成为挺立行业潮头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当天的与会者,都是他生前带出的中医药领域非遗传承人。
“这是中医药发展的好机会!”身为朱清山长孙的朱彦峰站起身来,话语略显激动,“禹州中药材具有独特优势,《药典》记载有‘禹’字头的道地药材11种,总量排名全省第一。身处‘药都’,我们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中医药发展步伐。”
“产业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老爷子当年就是依靠‘九蒸九晒’中药炮制技艺,一举打开了市场。”朱清山次子、青山药业董事长朱有国深有感触地说,公司现已拥有30多项专利技术,产品销往同仁堂等知名药企。
“诸葛亮会”上,有建议,也有反思。
“我们是一家年产值4000多万元的中医药中华老字号企业,过去的电商销售额却一直是‘0’,为什么?”朱改莲一针见血地说,“表面上是‘药香不怕巷子深’,根子却是‘小富即安’、缺乏拥抱互联网的决心与勇气。”
“一个青山药业,何尝不是整个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缩影?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就要打破‘大而不强’的发展瓶颈。”朱清山弟子逯安新的话意蕴深长,“老字号的‘老’,不是因循守旧的代名词,也要融入互联网思维,顺应市场需求,由‘做大’向‘做强’迈进。”
不知不觉,时间指向了12时10分,这场“诸葛亮会”,仍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