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毛泽东遮光骗父读书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著的《毛泽东传》里说:入夜,空气燥热,只有阵阵的蟋蟀鸣叫打破寂静。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走动,整个山村似乎已完全融入大自然之中。只有毛家的房子里有一个暗淡的黄色亮点,黑暗中一面墙壁依稀可辨。虽然在中国农村这绝对是应该睡觉的时候,泽东却正在屋子里熬夜。他俯身坐在那里,面前是一本描写绿林好汉的小说《水浒传》。他那汗流满面的脸贴近那一盏火苗只有黄豆粒大小的油灯,并且还用被子半遮着油灯及自己,以免灯光照出去,因为毛顺生不喜欢他的儿子夜里费油点灯。
文中说的毛顺生,就是毛泽东的父亲。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掌管着家庭的大权,精打细算,维持这个农村家庭的生计。从相貌上看,毛顺正身材瘦小,留着小胡须,长相精明,有一副什么事情都急不可待的神色。毛顺生虽然是韶山冲地道的农民,但是,他有生意人的头脑,在种田之余,也做点小生意。因此,他们家在韶山冲还算是富裕户。毛顺生的心思是要把大儿子毛泽东,培育成为像自己一样精于算计的庄稼人。他让毛泽东读私塾认字,为的是儿子认几个字,打官司不吃亏。毛顺生就因为不识字,一次和别人打官司吃了亏,赔了钱。毛顺生虽然想让儿子念书认字,他绝不允许儿子毛泽东读私塾以外的书籍,特别是被当地人认为是异端邪说的书籍。毛泽东背着父亲读描写绿林好汉的《水浒传》,毛顺生更是不允许。这就是少年毛泽东夜里读《水浒传》,用被子遮住灯光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父亲毛顺生不让少年毛泽东夜里读书,还有另一个原因。
作为一个农村少年,除了农闲读私塾以外,还必须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那时候,种田人从播种插秧到收割,完全是靠手工劳动。在农忙时节,农村人不论大人小孩,都得上地去劳动。毛泽东小时候就经常参加农业劳动,帮助父亲干农活。作为父亲的毛顺生,把地里农活看得很重要。农村人常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因此,他怕毛泽东夜里读书,早晨醒的太晚了,影响到田里去干农活。同时,夜里读书,需要油灯照明。油灯照明需要香油,这也是钱啊!毛顺生很精明,这个经济账他算的很精细。
在毛泽东父亲毛顺生看来,伢子会认几个字就行了,能帮助自己记记账,能做点生意赚钱就很好。至于那些小说书籍,都是闲书,不当饭吃,不当钱花,与一个种田的农民离得很远很远。还是把庄稼种好,把生意做好,比什么都实惠。这也是他反对少年毛泽东夜里读书的原因吧!
既然父亲毛顺生反对自己读书,少年毛泽东就想办法也要读书。于是,就想出了夜里用被子遮着灯光,骗父亲读书的办法。少年毛泽东通过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书籍,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思维和想象能力。
可是,少年毛泽东读书,与父亲毛顺生的愿望和想法是背道而驰的。为此,父子两个经常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父亲要毛泽东像一个勤劳农民一样,整天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干农活。而少年毛泽东则一有空闲时间,就要读书,看当时在韶山人们很少读的小说。父亲经常说毛泽东太懒,不好好干农活,无用。少年毛泽东则用学到的书本知识回击父亲。
有一天上午,毛泽东正在自家地边的一块墓碑旁看小说。父亲看到他停下农活看小说,顿时大发雷霆,说:“你是不打算干活了?”
毛顺生一边说,一边用眼睛扫了一眼毛泽东眼前的两只空粪筐,生气的很。父亲责备毛泽东一上午也没有从猪圈里往自家田里送一筐粪。
事实上,少年毛泽东已经往地里送了五六筐粪,他只是想休息一会儿,利用空闲时间读读书。他就对父亲说:“我已经向地里送了五六筐粪了,只是想歇一会儿,看看书!”
虽然父亲毛顺生没再说什么,但是,他对少年毛泽东,看这些“离经叛道”的书籍是很不满意的。他认为是这些书把儿子教坏的,教懒的,教得越来越不听话的。为了不让父亲再反对自己读书,毛泽东一下午向地里送了15担粪,以回击上午父亲对自己的责备。少年毛泽东还对父亲说:“农活我照常干,书也要照常读。”
然而,少年毛泽东看书也有过失的时候。有一次,他把自家的牛赶到山坡上吃草,自己就坐在一边看起了书。看着看着,他完全被书中的人物故事和情节吸引,简直是入了迷。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自家的牛跑到邻居家的菜地吃了起来,少年毛泽东完全不知道。
这天夜里,邻居家听说是毛泽东家的牛吃了自家的蔬菜,就找到了他家。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位品德很好的母亲。她身体健壮,慈眉善目,宽厚随和。她经常纵容自己的长子毛泽东,这和粗暴急躁的父亲形成了鲜明对照。她对找到家的邻居说:“我家的牛吃了你家的蔬菜,应该赔偿!”
她说着,就把自家刚刚挖回来的蔬菜都送到邻居家里。邻居一看毛泽东母亲这样通情达理,事情也就算了!
在当时,湖南韶山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这里离省城长沙100多公里,离县城湘潭也有50公里。虽然家乡比较偏僻,但是,并没有影响少年毛泽东的求知欲望。他正是读了很多书籍,这为他以后出外求学、参加革命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在以后革命的岁月里,少年毛泽东读这些古典小说书籍,不论是指挥革命战争,或是指导革命工作,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些,我们在毛主席的著作里就可以随时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