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文化
中国人向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读书成了文化的一种象征。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读书人,也算是有文化的人。觉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坚持从细微处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有足够的胸怀宽恕他人。
前几天还为自己的一个举动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在微信朋友圈看了一篇《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文章,立刻改变了我对自己的评价。
我不是文化人,不配称为文化人。
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我一家人在郑州某大街上看到一个个子很矮的人在唱歌乞讨,我第一次路过时只是觉得这个人好可怜,歌唱得还不错,也没有多想就离开了。第二天又路过时,我有了怜悯之心,下意识摸了摸口袋,只有一元零钱。我掏出来让女儿给他送过去扔在他装钱的罐子里。开始女儿觉得钱太少还非让我去,我执意要女儿去。女儿最终答应了。
之后,我告诉女儿,钱虽然不多,也代表着我们的爱心。如果过路人都像我们这样每人给他扔一元,一天至少一百元以上,也是个不小的数目,足够他生活所用,况且也有五元、十元的。又告诉女儿,做一件好事虽然很小,总比做一件坏事有价值得多。女儿也连忙点头。我自以为既做了件好事,又教育了女儿,很是得意。爱人也为我竖起拇指点赞。林枫曾说:“读很多的书,拥有很多的知识,跟有没有文化,完全是两码事。”我原来不太理解。《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一文深深教育了我,使我懂得了什么是文化。现摘录这篇文章部分内容如下:
五一,陪妈妈逛街时遇到一位流浪歌手。听完一曲后,我走过去,随手把五元零钱扔进了那帽子里。但接着,妈妈的举动让我大吃一惊。她走到帽子跟前,慢慢蹲下身子,轻轻将两个硬币放进了帽子里,并微笑着向流浪歌手点头示意。我妈,没有念过多少书。但这一刻:我实在输她太多。对比这几件事,我想起了白岩松的一句话:“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
我是读书人,却让女儿“把钱扔在他装钱的罐子里”;文章中的妈妈没念过多少书,却“慢慢蹲下身子,轻轻将两个硬币放进了帽子里,并微笑着向流浪歌手点头示意”。小小的举动含义竟如此不同。这就是有没有文化的区别。
关于什么是文化,作家梁晓声概括为四句话: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今献拙作一篇,但愿在全国上下倡导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中国的文化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