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开新局 奋勇争先谱新篇 为建设“工业强市、文明新城”而努力奋斗
过去五年成绩斐然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我市强化工业主导,加快动能转换,聚推产业转型,经济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与“十二五”末相比,全市生产总值从512.4亿元提高到849.6亿元,年均增长7.7%,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4%。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2%。
三次产业结构比从5.9∶58.2∶35.9调整为4.1∶55.3∶40.6。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7%和40.3%。
连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投资潜力、新型城镇化质量、工业”等百强县行列。
城乡面貌深刻变化
五年来,我们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城乡面貌“颜值”更高、人居环境“气质”更佳。
污染防治攻坚取得关键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完成矿山治理3.3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273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2%。
城市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城镇化率提高8.67个百分点。
南水北调中线禹州沙陀湖调蓄工程被纳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项目库。
郑渝高铁禹州站建成投用,禹州迈入高铁时代。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打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首场硬仗,全省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荒芜宅基地“一宅变四园”模式在全省推广,禹州 连年被评为“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县市”。
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首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五年来,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为民惠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累计投入226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是“十二五”时期的1.5倍;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39倍和1.48倍。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夺取了“双胜利”。
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5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14927户5214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
城镇新增就业5.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
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圆满完成,本科教育从无到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我市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稳步推进,建成覆盖所有乡镇(街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三级综合医院,市中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三级中医院。
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平安禹州、法治禹州建设不断深化,2021年5月,我市被评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实现了许昌信访工作国家级荣誉零的突破;2020年公众安全感指数在全省157个县(市、区)中居第26位,创历史最好水平。
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五年来,我们以改革开放创新推进动能接续转换、活力充分涌动。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真正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商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企业设立登记时间压缩至3个小时,“十三五”末市场主体数量达到7.6万户,是“十二五”末的2.3倍;党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生态文明、创业就业、医疗养老、财税、教育、住房等领域改革稳步推进。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年的4家增长到2020年的55家,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个,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等主要指标均位居全省县级第一方阵。
开放招商成效显著,累计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30个,总投资659.6亿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557亿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7亿美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1.55倍和1.97倍,连年荣获“河南省对外开放先进县市”称号。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2020年与法国圣戈班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实现了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的历史性突破。
政治生态不断优化
五年来,我们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扛稳抓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坚持政治统领、思想引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心走实。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导向,制定实施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推动农村、城市、机关、“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高质量完成全省村(社区)“两委”换届试点任务和乡镇党委换届任务,班子年龄、学历均实现了“一降一升”的选配目标。
坚持“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加强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坚决整治供销合作社、教育医疗、生态环保、食品安全等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
完成监察体制改革,扎实开展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试点工作,十三届市委任期内实现巡察全覆盖。
一体推进“三不”,常态长效深化以案促改,夺取并全面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先后召开市委人大、政协工作会议,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五大党组工作汇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
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壮大,民族、宗教、外事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未来五年砥砺奋进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党建为纲、工业为重、项目为王、创新为先、环境为上、人民为本、安全为基、落实为要”,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文明新城”。
今后五年工作主要目标
“一高三优两突破”。即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更加优化,绿色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品质更加优越,“工业强市、文明新城”建设实现新突破。
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以上,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功能全面升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中心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显著提升,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融合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绿色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治理,年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十三五”期间明显增加,流域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有效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
人民生活品质更加优越。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民群众福祉持续增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工业强市”建设实现新突破。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转型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实现较大提高,培育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3到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文明新城”建设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文化自信自觉达到新高度,到2023年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工业强市”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让发展实力强起来
●加强梯次培育,增强企业实力。每年新增规上企业50家以上,着力培育一批头雁企业、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主板上市企业零的突破,全面增强企业家综合能力。
●聚力主导产业,增强发展实力。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新型建材、环保装备和铸造、中医药三大主导产业上来;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建材企业向装配式建筑等产业链高端转型提升;全面完成石灰岩矿山整合出让工作,实施工业互联网+绿色建材产业提升行动;加快建设环保装备产业园和绿色铸造示范产业园,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迈进;打造百亿级中医药产业集群,进一步擦亮“华夏药都”品牌。
●提升载体能级,增强平台实力。到2025年主导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70%以上;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水平达到60%以上;到2025年工业用地亩均税收达到20万元以上。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让发展动力强起来
●壮大主体,构建发展增长极。到2025年底,全市通过国家认定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保有量达到15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到80家以上。
●优化生态,构建创新动力源。到2025年底,许昌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达到80家以上。
●完善政策,构建人才蓄水池。到2025年底,获得许昌市“英才计划”支持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达到20个左右。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让发展活力强起来
●以深化改革加力。坚持把改革作为活力之源,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更加注重综合配套改革,更加注重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以扩大开放借力。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手抓”,不断提高开放的程度、水平、能级和质量。
●以优化环境聚力。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工程、战略性基础工程,以“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和创建全省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市为载体,按照“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要求,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以政府效能提升为企业发展赋能、以法治建设护航企业远航、以亲清有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全面增强高端要素的集聚力吸引力,不断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
推动城乡融合,打造“文明新城”
(一)以文明为引领,建设和谐家园
●弘扬文明,铸造城市之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弘扬时代精神与弘扬城市精神结合起来,坚持把“人”的文明摆在首位,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智能化、法治化,塑造整洁、有序、文明的城市形象,全力以赴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传承文脉,坚固城市之根。保护开发华夏文明源头文化,在文化强省建设中走在前列,留住夏都、钧都、药都文化的根脉和记忆,充分彰显禹州文化的时代风采。
●涵养文化,展现城市之韵。坚持文化引领、产业融合、生态优先、开放合作、创新驱动,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点、线、面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新模式,培育一批骨干、小微企业,推出一批精品力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讲好禹州故事,传播禹州声音,让人文禹州勇立时代潮头。
(二)以贯通为途径,建设宜居家园
●坚持内涵发展,做强城区龙头。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为支撑,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承载能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推动禹州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推进全面振兴,做优乡村腹地。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完善体制机制,做实城乡融合。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实现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完善农村资产抵押担保产权权能,建设城乡融合功能区、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打造新型城乡关系的禹州样板。
(三)以生态为底色,建设美丽家园
●全要素提升环境质量,打造生态美。围绕“治气、治水、治土、治废”四大领域开展专项整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加快“森林禹州”建设,保障水生态安全,切实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全业态加快绿色发展,打造生产美。深入开展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全面落实节能降碳政策,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全领域推动综合治理,打造生活美。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立完善城市垃圾分类、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完善污染治理社会化运行机制,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四)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幸福家园
●坚持富民为先,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稳定就业形势,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大力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努力实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富路”。
●坚持惠民为本,发展社会事业。教育方面,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科学规划调整新一轮城乡中小学布局,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铁腕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净化教育生态环境,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医疗方面,加快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强化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立综合性医院服务水平,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全面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惠及全民的健康禹州;社会保障方面,持续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着力提升社会救助制度效能,健全养老托育综合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坚持安民为要,维护大局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快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体系、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向好;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汇聚起平安禹州建设的强大合力。
全面从严治党,为建设“工业强市、文明新城”提供坚强保障
(一)突出政治统领,铸就绝对忠诚品格
(二)突出担当作为,打造德才兼备队伍
(三)突出固本强基,构筑坚强有力堡垒
(四)突出正风反腐,恪守清正廉洁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