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邮票品中医

大暑节气过后,转眼进入立秋。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流行着立秋“贴秋膘”的习俗,这从2018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二十四节气》系列邮票第3组第1图《立秋》可见一斑。
由刘金贵、王虎鸣共同设计的《立秋》,采用国画小品的形式展现了民间“贴秋膘”的场景。桌子上放着一盆熬成乳白色的鱼汤、两只酱焖猪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快乐地享受美食,就连地上的小猫也馋得不肯离去,巴望着人们扔下几块鱼骨头让它也“贴秋膘”,而那几只肥鹅很可能是他们下一顿“贴秋膘”的佳肴。
“贴秋膘”习俗起始于清代,在北方民间流行较甚。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夏季人们常存在脾胃亚健康状况,常常食欲不振、吃不下油腻食物,同时又喜爱吃一些冰镇食品,导致脾胃功能下降,身体呈消耗之势,体重也会减轻,中医称之为“苦夏”。一旦立秋,民间便欲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另一方面,中医强调“天人相应”和“治未病”思维,秋冬季节阴寒亢盛,易致阴阳失衡、患上寒性病证,特别是北方冬天寒冷,通过“贴秋膘”来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让身体的阳气在秋冬季节仍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有助于抵抗严寒,度过寒冷的冬季。
“贴秋膘”应因人而异,如果补益过头,则会导致肥胖,特别是“三高”人群,更易加重病情。对于脾虚的人,进补前宜先适量食用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煮粥食用,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对于胃火旺盛的人,适当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对于老年人、儿童,由于他们自身消化功能偏弱,建议先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再考虑适当进补。此外,超重、肥胖患者以及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等慢性病患者不宜“贴秋膘”,以免短时间过量食用肥厚炙煿食物引发或加重原有疾病。秋季进补也不能过多地食用温热食物或者药物,如羊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
除了“贴秋膘”,饮食上倡导清爽滋润,以滋润肺阴为主,可吃酸食收敛肺气,如橙子、柠檬、葡萄、苹果、石榴、杨梅、柚子等。立秋开始时,夏日的暑气仍未退尽,应适当食用降火食品,比如百合、莲子、绿豆汤等,少吃洋葱、生姜、大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以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古人提倡秋天应早起早睡,起床后做好运动,可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爱好,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较为温和的项目,以舒展肺气,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过多出汗、耗气伤阴。
此外,北京、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俗称“咬瓜”,也有称“啃秋”,就是在立秋日有吃瓜的习俗,人们相信此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代张焘《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据传,清代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可以清除暑气、避免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