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具有艺术气质的政治家

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祖籍河南省禹州市褚河镇。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褚亮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入文学馆,充当国事顾问,为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褚遂良以书法见长,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是朝廷重臣,官至尚书右仆射。唐太宗李世民临死时,授予他托孤重任。然而,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他,在政治上却经历了大起大落,客死他乡。100年后,他的忠诚才得到唐王朝的认可。
褚遂良的书法造诣几乎淹没了他的政治地位。他的书法境界与政治地位相得益彰,奠定了褚遂良的历史高度。这位公元596年出生于名门世家的贵公子蒙受历代先祖庇荫,天资聪慧。自小便跟随父亲褚亮结交文人学士,耳濡目染,学识精进,且对书法情有独钟。在虞世南、欧阳询等的指导下,更是出类拔萃。
未及弱冠的褚遂良便凭借自己的学识进入李家王朝,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由于他具备鉴定王羲之书法真伪的慧眼,颇得李世民的赏识:“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褚遂良耿直中正,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深得唐太宗的宠信。
强大而富庶的唐王朝,书法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华贵、典雅,丰润的成熟之美在书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褚遂良正是站在唐代书法艺术的巅峰上承前启后,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深远。这位书法与政治并驾齐驱的伟人,有着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以唯美著称,作为一个政治家,却明显带着艺术家的气质。
魏晋以来,形成了“学在家族”的传统,褚遂良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博涉文史”,擅长书法“工隶楷”。正是凭借功力深厚的书法,让他成为朝廷重臣。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唐高宗撰文的《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皆由褚遂良书写,足见其政治地位之巨,书法水平之高。
在书法上,他研习二王、钟繇等,形成了华美舒展的艺术风格,开创了浪漫主义书风的先河。艺术家气质呼之欲出。褚遂良乐于强调运笔痕迹,节奏活泼,韵律明快。优游不迫的贵族生活使他对于笔墨纸砚的选择更为精良,对书法境界的追求使常人望尘莫及。他的书法传达出一种风度,纯粹、自然、健康。他的笔锋在宣纸上潇洒起舞,营造着唯美、飘忽、微妙的氛围,造就了观之微笑的精神境界,蕴含着精致的韵味和非凡的个性魅力。
在政治上,褚遂良对明君李世民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公正耿直,在唐王朝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褚遂良不仅书法水平一流,他的学识同样渊博。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疑惑地问褚遂良,说:“舜造过漆器,大禹雕琢过切肉的砧板,当时劝谏舜、禹的有十余人,食用器物这样的小事,大臣们为什么苦谏呢?”褚遂良回答说:“不能鼓励奢侈。如果把精力放在雕琢上,会妨害农业生产;要是漆器流行起来,以后就一定有人会用金子、玉石来造器具。过分浪费,国家就离危亡不远了。所以诤臣必定劝谏事情渐发的开端,到它发展到极点,就没有什么可以再去劝谏的了。”
唐太宗听了,不住点头。褚遂良总是这样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令人信服,后来唐太宗感慨地说:把道理讲好,也是要靠学识的。遂良博识,让人十分敬重。
褚遂良不但学识渊博,性格也极为耿直,敢于坚持原则,有时连唐太宗的面子也不给。古代皇帝,每天的言行举止会被记录下来,作为史料留存,褚遂良忠实地记录着太宗皇帝的一言一行。他的书法,承载着政治职责。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平定辽东,褚遂良鉴于隋亡的历史教训,举谏说,不可远征,以防不测。唐太宗不听,褚遂良就再次上疏,认为皇帝亲征不合情理:臣把史籍都翻了一遍,从古至今,当皇帝的还没有亲自去打辽东的,派大臣去打,倒是有此先例。然而,唐太宗一意孤行,结果损失惨重,以失败告终。
在回师途中,唐太宗对劳师远征深表后悔,回来后提拔褚遂良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后来,又任命他为中书令,褚遂良成了唐代政坛上的重臣。为“贞观之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唐高宗李治登基,褚遂良更是功不可没。永徽四年,褚遂良官至尚书佑仆射,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然而,强大、敏锐的武婴改变了李氏家族的命运,把褚遂良推入悲剧的深渊。所谓君臣之间的默契结束了。
年轻的李治强烈希望废王皇后立武后,褚遂良力泼冷水,并以辞官威胁。李治翅膀硬了,再不是当初那个要扶上位的年轻人了。而顾命大臣褚遂良,已经成了绊脚石。当过吏部尚书,太子宾客,修过国史,掌过朝权,一时荣宠无比的褚遂良,败在自己的执念里。忠君思想和封建的伦理纲常让他执迷不悟。此后,他屡遭贬谪,晚景凄凉。
公元659年,63岁的褚遂良孤独绝望地死在被流放的越南清化。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书法艺术家陨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