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管葫芦瓶:在花器中一窥古时风雅
五管葫芦瓶大放异彩
禹州宣和陶瓷博物馆举行《大清晚歌——钧窑特别展览》时,一件被印在宣传页上的五管葫芦瓶在展厅里大放异彩,不少钧瓷界的大咖看过后都啧啧称赞。
那么,这件看似很普通的葫芦瓶,到底有哪些奇特之处呢?笔者来到宣和陶瓷博物馆,有幸欣赏了这件晚清时期的钧瓷珍品。
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带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把五管葫芦瓶从玻璃展柜中取出,放在一张铺有软布料的小桌子上。
五管葫芦瓶高26厘米,直径17.5厘米,造型独特,胎体厚重,施蓝色釉,古朴而典雅。
“这件五管葫芦瓶,早年曾流失到海外,后被人从海外收回,可能是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了碰撞,底部出现了少许的裂纹,但也不失为一件少有的钧窑珍品。”博物馆副馆长李法顺说,这件五管葫芦瓶已被他们博物馆收藏。
禹州宣和陶瓷博物馆主办的《大清晚歌——钧窑特别展览》共展出65件晚清钧瓷作品,这件清晚期钧瓷五管葫芦瓶除造型独特之外,更为奇特之处在于五管葫芦瓶分上下两层,可以从中间分开,底座上边还能放托盘等物件。五管葫芦瓶在制作过程中,是分开铸造烧制的,最后再上下对合,工艺非常复杂。其底座也十分精美,裙边以下饰有双环和钱币造型的镂空纹饰,加上深浅不一的色调,以及流动变化的釉质,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五管葫芦瓶重现了宫廷风雅“花事”
李法顺介绍,这件藏品之所以叫五管葫芦瓶,是因为这件作品的上部分造型为葫芦状,底部四周还有5个小的瓶口,上下瓶口都可以插花,所以也叫花器。
说到插花,李法顺介绍,古人但凡插制鲜花,首先需要选择花器,而瓷器一贯是花器的首选。中国式插花常用的六大花器为瓶、盘、缸、碗、筒、篮。六大花器中,瓶花高昂,盘花深广,缸讲块体,碗求中藏,筒重婉约,篮贵端庄,都各具特色,形成多彩多姿的插花意图。单以瓷瓶的造型而言,就有梅瓶、如意瓶、长颈瓶、葫芦瓶、双耳瓶等。
中国插花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清宫花器延续了宋、明文人的雅趣,呈现出清代宫廷自身的特色。
李法顺说,在2016年年底,故宫博物院在澳门进行了一次《平安春信——故宫珍藏花器精品展》, 所展出的深藏于故宫的花器精品,重现了清代宫廷风雅的“花事”。
“有花君不插,有酒君不持,时过花枝空,人老酒户衰。今年病止酒,虚负菊花时。早梅行可探,家酝绿满卮,君不强一醉,岁月复推移。新诗亦当赋,勿计字倾欹。”诗人陆游在《插花》诗作中,也写出了插花在当时的兴起,反映了时代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插花器的功能与当时的习俗、文化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也就造成了不同时期花器独特的风格,而这件看似普通的五管葫芦瓶,同样蕴含着时代的印记,它对于研究钧窑在晚清时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五管葫芦瓶:见证了钧瓷的发展和传承
多年来,在钧瓷界,一直有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衰于明清的说法。
“其实,自唐以来,每个朝代都有钧瓷精品。”禹州宣和陶瓷博物馆馆长张铭克说,他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至少在北宋末年,禹州钧窑遗址已经有了钧窑的烧造。但相关文献记载中有关于钧窑的记录,却延迟到明成化之后。
雍正时期,由于雍正皇帝十分喜爱钧瓷,甚至钧瓷残器也要求工匠们修补,故命督窑官唐英在江西景德镇仿制钧窑器物。
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在其所著《陶成纪事碑》中十分明确地指出,雍正王朝仿制成功的品种包括“仿钧釉”。
在外国人眼里,如同油画般的钧瓷也十分受追捧。20世纪初,欧洲人大量购买中国的钧瓷,并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特别是自清朝后期,西方收藏家趁着中国内乱或重金购买,或暴力抢夺,很过国宝级的钧瓷从此流失,当时流传“钧窑一具千重厦”。如今,在大英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等地的藏品中就有不少钧窑、钧釉和“仿钧”器物。
就此,清末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写道:“唐宋人尚青,明清人尚红,近日西商则重紫,均窑紫器一枚价万金。”
光绪五年(1879年),神垕镇陶工卢振太、卢振中及振太之子天福、天增、天恩兄弟三人,开始试验恢复烧制钧瓷。他们经过多年反复试验,终于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烧制出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近代钧瓷。
光绪三十年(1904年),禹州在神垕镇建立钧窑瓷业公司,专门烧造钧瓷。据说,在慈禧太后过60岁大寿时,就有人为她送钧瓷作为寿礼,使得千年钧窑再次兴盛于世。
而这件颇具有代表性的五管葫芦瓶,作为晚清时期的钧瓷代表之一,见证了钧瓷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