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九狮子”:身负传说的古城名胜

古时的城市格局中,但凡较大的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都会建造庙宇,被称为“冲煞”。禹州城中也有一座这样的小庙。它居于丁字路口,相望于“两山”之间,还留下了一段古老的传说。

9只石狮把门小庙

西大街中段,文卫路与之交会,形成了一个丁字路口。丁字路口南侧,西大街路南,有一座坐南朝北的小庙。这是一座青砖黄瓦的古建筑,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它的下部是高高的台基,上部则是庙宇主体。庙门前还长着两棵柏树,不过让人称奇的是,树下庙门两侧居然有2对4只石狮子。

“从远处看庙门口是4只石狮,但实际上这里有9只石狮!”禹州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教风麟说,这个小庙叫菩萨堂,里面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因此也被称为观音阁。老禹州人称为“一门九狮子”,是旧时禹州城中的一处名胜。

石狮子也分雄狮与雌狮。一般来说,雄石狮脚下踩着一只绣球,雌石狮脚下则踩着一只幼狮。

走近观看,靠外侧的一对石狮体型较大。这对石狮子,西侧为雄狮,东侧为雌狮,与众不同的是雄狮背上还“背”着只幼狮,雌狮脚下踩着两只幼狮。这样,就有了5只狮子。后面的一对石狮体型较小,每只大狮子下均踩着一只幼狮。因此,就有了4只狮子。前后相加,故而有了9只石狮。

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据了解,20世纪70年代,9只石狮子被破坏。现在摆放在这里的石狮子,是后来的工匠们依据原样重新雕刻的。

品行不端,坏人“化狮”

“菩萨堂和‘一门九狮子’始建于何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教风麟介绍,不过关于“一门九狮子”的由来,禹州城中有一个传说。

从前,小庙附近住着一个马五。他是个赖皮,专靠讹骗他人度日。有一年,已到大年三十,他还没骗来钱买办年货。他的妻子又吵又骂,还要离婚。马五说:“不要闹了,我弄钱去。”

马五出门来到一家剃头铺剃头。剃过头以后,马五说:“把我的眉毛剃掉一道。”理发师说:“剃掉一道眉毛,大年下,多不好看呀!”马五说:“少啰唆,叫你剃,你就剃。”理发师只好给他剃掉一道眉毛。剃完以后,马五对镜子一照,故作惊讶地说:“呀!你怎么把眉毛给我剃掉了一道?”他拉着理发师到门外去说理。

理发师说:“他要我给他剃掉一道眉毛哩。”马五说:“我又不是傻子,大年下,能叫你给我剃掉一道眉毛吗?”观众不知谁是谁非。

有一位知情老人,对理发师悄悄地说:“他是个有名的赖皮,专靠讹人度日,咱惹不起他。你给他点儿钱打发他走算了。”理发师只好自认倒霉,给马五几十文钱。

马五拿着钱,买成面粉、肉菜,高兴地回家去了。妻子见马五买了这么东西问他:“哪儿来这么多钱?”马五说:“卖了一道眉毛。”孩子们说:“咱爹真有本事,咱长大了也跟咱爹学。”

他们一家人的谈话,被城隍爷听见了。城隍爷想:“这家人都坏透了,没有一个好人。我要惩罚他们。”于是,他吹了一口仙气,把马五一家变成了9只石狮子,全部“蹲”在庙门口,让来往百姓监督这家人的行为。

“两山”挟制出小巷

菩萨堂正对的文卫路南段,也是一条“有来头”的路。以前,这条小街被称为对山巷。其北起钧台路,南至西大街,全长193米,宽度仅为3.2米。

提起对山巷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此巷东西两侧原有两座歇山顶式建筑相对而建,故而得名。另一种说法为,过去站在菩萨堂前,透过该巷可以直接望见浅井镇境内的北大鸿寨山,而菩萨堂南侧又紧贴洪山庙,因此得名。

洪山庙虽然名中有山,但是和大山无半点儿关系。据传,洪山为宋代名医,尤擅兽医,后世尊称为洪山真人。洪山庙在很多地方都有,禹州境内的洪山庙就有4处,其中3处在农村,1处在城中。很多老人回忆,禹州城中的洪山庙位于洪山庙街中段路北,南边大门开在洪山庙街上,后墙顶着西大街边上的菩萨堂。其规模庞大。遗憾的是20世纪50年代后,建筑被拆毁,碑刻流失,建筑格局已无法考证。

无论是哪种原因,对山巷与菩萨堂早已紧密相连,“一门九狮子”的故事,仍将在禹州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