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大先生,小日子》
——性情化的鲁迅让人感觉亲近
前不久有朋友送了我一整套《鲁迅全集》,十分感动,非常喜欢,然后就把崭新的一套书放进了书橱里,当然是放在书橱里的C位,抬头就能看到鲁迅先生配占据这个位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读鲁迅了。记得如痴如醉读鲁迅的时候,还在年轻时代。进入中年之后,不自觉地便把鲁迅束之高阁。果然有句话说的是有道理的,“青年读鲁迅,中年读胡适”。
然而不读鲁迅,不等于忘了鲁迅,对应当下发生的一些时事,想要评论几句的时候,发现鲁迅早就给出了犀利的回答。同样,不读鲁迅的著作,不等于不读其他人写鲁迅的书,近年遇到写鲁迅的作品都会拿起来翻翻,感兴趣的话会读进去。最近被我读完的一本写鲁迅的书,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大先生,小日子》。
《鲁迅:大先生,小日子》的作者名字“菜馍双全”是个网名。或是因为这个缘故,他写鲁迅,写得很放松,但文字也较讲究,处在正经与八卦之间。快要进入严肃气氛的时候,他笔锋一转,变得八卦起来。快要接近八卦核心的时候,他又收起了那颗八卦心,钻进了历史的书袋里,帮读者淘些被遗忘的“真金”。
读多了鲁迅会沉重,正是出于对沉重的一种消解心理,所以才愿意读有关写鲁迅故事的闲书。我读这些闲书,是带着一些钻研心理去的。比如有一个时间段,我特别好奇鲁迅究竟能不能喝酒,在2016年鲁迅逝世80周年的时候,还写过一篇题目为《人到中年,想和鲁迅喝一杯》的纪念文章,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考察鲁迅的酒量究竟大不大,当时得到的结论是:对于酒,鲁迅总是浅尝辄止,爱喝一点,但酒量不行。
但《鲁迅:大先生,小日子》给出了另一个答案:鲁迅其实很能喝。依据是,他的亲密好友沈兼士曾说,“他不但嗜喝,而且酒量很大,天天要喝,起初喝啤酒,总是几瓶几瓶的喝,后来又觉得喝啤酒不过瘾,‘白干’‘绍兴’也都喝起来”;按照许钦文的计算,鲁迅常叫人“买十个铜子的白干”,当时的十个铜子,可以买一斤左右便宜的白干,因此,鲁迅的酒量,在巅峰的日子,很有可能是一次喝一斤。
为何鲁迅给人留下酒量不行的印象?原因也好分析,首先是鲁迅自控能力较强,和不那么亲密的朋友,喝到三五分顶多六七分就不喝了;其次是更多的好友们出于对他的敬重,就算鲁迅喝多了,在记述的时候也不好意思写进文本里,总要给鲁迅留个面子,不好把鲁迅写成一个“酒精考验”的人。
把鲁迅的喝酒态度搞清楚,接下来就容易把他对待亲人、朋友、金钱、名誉等方面的态度搞清楚了。《鲁迅:大先生,小日子》就是这样一本全面讲述鲁迅作为文人同时又作为普通人一面的书。作为大哥,他与二弟周作人闹掰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有各种说法,但他把在北京的宅院让给二弟自己搬出,以及对整个家族成员的悉心照顾,让人觉得他身上的长兄之风,还是蛮令人钦佩的;他爱钱有道,可以因为出版商拖欠版税而拍桌子,却又仗义疏财,对各路上门借钱的文学青年有求必应。《鲁迅:大先生,小日子》专门有一章写到此事,借钱者对于鲁迅的态度,简直可以用“欺负”来形容,但即便如此,鲁迅哪怕在囊中羞涩的时候,也轻易不拒绝别人……
诸多细节,组成了《鲁迅:大先生,小日子》这本书,也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形象。鲁迅形象并没有因为这些细节而有所变形,反而显得愈加可爱。对于喜欢鲁迅的读者来说,被束之高阁的鲁迅是遥远的,而一个性情化的鲁迅是让人感觉到亲近的。一远一近,对比之下,更能证实,鲁迅仍然活在众多读者的心目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