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钧天之称的浅井耧铧山
在浅井村西北三公里的耧铧山前有一石门宫,位于清凉台顶部,被人们称作黄帝宫。
清凉台以耧铧山主峰作屏障,东西南三面临渊,前方是宽阔的山岗平川,台似蘑菇,远望如座钟。相传早在五千年前,轩辕黄帝居此常登台议政,召集重臣大隗、岐伯等人商谈政务,又于石门洞内著成《黄帝内经》,给华夏民族留下了治国养生的人生秘诀,也使人类从自然规律中找出乐趣,醒悟人生道德之路。
据《禹县志》载:“清凉台上有始祖庙,台下里许是黄帝宫、嫘祖宫,又有黄帝的散驾官”。据《黄帝内经.灵枢大感论篇》记载:“黄帝常登清凉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描述了黄帝登台时的神姿、心态及清凉台的突兀险要,大意是清凉台令登台至半山腰的黄帝不敢直起身子,用眼神回顾四方只好跪伏攀登,心慌意乱,只觉得天转地旋,两眼冒金花而迷失方向,跪爬着俯视台下,好长时间心情才稳定下来。
当年,黄帝与大隗、岐伯、伯高在这里讨论天与人的相互关系问题,黄帝曾问岐伯:“石门宫寒温如何?”歧伯曰:“寒温中适,寒无凄惨,暑无额汗”。石门宫坐落在石门洞之上,坐北朝南,背风向阳,冬温暖,夏凉爽,冬不受寒风侵袭,夏又有南风迎面吹来。黄帝称“炎热清凉台上乘凉,遇冷石门洞内取暖”之圣地,真可谓寒温中适的仙台。
清凉台是始祖故里,武当山有碑文记载:“始祖, 钧天人也”。耧铧山古称中顶山、小顶山,又称钧天,是始祖出生之地。据民间传说,少年始祖放牧于此,又练崆峒拳脚,善长枪、刀、剑、戟,有平天下之志,言称要坐金顶(指称王),而其牧友则说此山是“豆腐山”,始祖才云游寻金山而去。后始祖曾上吕梁山,登平顶山,过昆仑山,到桐柏山,走大小洪山,终遇金顶山即武当山。始祖落根武当山后称真武大帝。
据村民们讲,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浅井小韩村有位乡绅叫李聚才,此人憨厚能干,能文能武,性格倔强,爱抱打不平,除恶助善,曾于登封中岳庙讲道三年,被乡里称为义士,曾招集乡邻集资恢复黄帝宫,并声言:“清凉台,真美观,座座大殿盖下山,一直盖到大道边,黄帝见到真喜欢,三台大戏唱七天,炎黄子孙来拜山,幸福日子长万年”,后此话就演变为民谣,以歌颂清凉台黄帝宫的史貌及人们重修之决心。此举曾惊动四乡八保前来捐助,许昌有位余二小姐,整车送粮来此,最盛时送粮车队排二、三里之远,长达数月。后因社会动乱,不得已又将此事搁置下来。这件事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现在清凉台周边七十岁以上长者,谈起此事还津津有味呢!
从清凉宫山门前东行三十步,临台崖下视之,崖下千树万花掩盖着苍翠的山坡,当年黄帝称之为东苑。黄帝务政之余,常带嫘祖到东苑种桑养蚕,抽丝,经布。再往东就是嫘祖的桑树坡与径丝台遗址。
临台崖向台下远视二里许有架似动欲静的黑山包叫龟盖山,传说当年黄帝于此对人们试心验德,识别臣民忠与奸。龟盖上安有器具,对心毒手狠者,手按下器具,满四十九天器下乌龟就会冒血死亡;心底良善者,手按下器具,满四十九天器下乌龟还活着。始祖放牧时脚踏乌龟,命桃花女于东山头摆下360套梅花阵法秘诀,又于西山头命周公破解秘诀。据此传说后人建有周公庙及桃花女庙,可惜最近几年前已毁掉了。据此又有民谣赞曰“始祖学艺耧铧山,周公桃花居两边,桃花摆下梅花阵,周公破解梦中传。”又赞:“舍去黄宫走平川,少坐中顶成坐南,钧天金顶两重天,移地称帝真君现”。现金顶山始祖像始祖手托白龙、脚踏乌龟的神姿,同样也印证了钧天之传说。
当人们登上清凉台后,正忆黄帝轶事之时,忽然一阵南风吹来,顿觉清凉神爽,一扫初夏时的闷热。这时昂首南望,映入眼前的两个小山包又像两只猛虎立于守门宫前,张牙咧嘴,守护宫门。而在前方的石沙河的流水声传人山谷,又似龙腾虎哮。《史记》载,黄帝北清逐鹿,南平蚩尢,底定万国,省方于崆峒……黄帝弃君修道荣辱皆忘,日久双虎化作两山岗,称虎头岗与虎背岗,在两山之间有条东西长里许的谷川叫神谷峪,是嫘祖养蚕经布之地,涧西头是黄帝的散驾宫,再往前走是牧马沟,直通道教宗祖胜地逍遥观。
走下清凉台,来到石沙河北岸,站在黄帝宫前门,回首北望,清凉台上的黄帝宫像偌大的高台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如天上仙宫,已成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寻根谒祖之圣地。(禹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