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磨街乡马垌村:感受传统村落魅力

    传统村落是岁月的缩影,也是文化的源头和根基。磨街乡马垌村依山傍水、负阴抱阳,从明清到现在,村中数百年间各式建筑并存,连片分布,形成巷道交错、院落毗邻相接的机理形态,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中构成了独特的文化优势。

    马垌村地处山岭之间,道路蜿蜒曲折,村内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植被茂密,森林覆盖达75%以上。村民房屋大多沿沟、依山而建。村中老窑洞、土坯瓦房等传统建筑随处可见,部分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古宅大院至今仍保存完好,风貌依旧。
    “我今年快八十了,这房子经过了几代老人住,具体也不知道到底多少年了。”村民李树伍努力回忆着与这房子的渊源。
    马垌村村委会副主任李伟介绍:“我村的古村落老房子比较多,过去修缮没跟上,好些都倒塌了,剩余了一部分。我是小孩的时候,家里房子上有五脊六兽,还有匾。”
    据传,马垌村最早是由马姓人家掘洞而居,耕作以食,由此而得名。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户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而来的李姓人家,人丁逐渐兴旺,马姓逐渐凋零。此后,每有战乱或灾荒,就有灾民进山避难,定居于此,形成如今包括李姓、马姓、谭姓在内的11个姓氏。
    马垌村院落多采用一字型布局、L型布局、三合院和四合院四种布局形式。房屋构造多为砖木结构和土窑,墙体采用青石砖墙或土坯墙,墙体上用简单花纹装饰,具有非常传统的中原民俗文化特色。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共产党领导的禹县抗日根据地所在地。皮定均、李浩、郑发昌等抗日英雄都曾在此办公,研究破敌之策。这些传统建筑历经岁月的沧桑,仍静静伫立在马垌村向阳的山坡上,仿佛诉说着一个古老和智慧的民族曾经的辉煌。
    传统村落要保护,村民生活质量也要提升。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马垌村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积极发挥村级党组织、基层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山区发展的新路子,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村经济发展优势。
    马垌村一直坚持将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这几年,经过大大阔斧的建设,旧貌换新颜。2019年8月被禹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先进村”;2020年4月荣获禹州市“美丽乡村”称号。现在的马垌村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成了人们感受乡村、体验乡愁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