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献寿慈禧传说探源
长期以来,钧窑为慈禧太后烧造九鼎寿礼的传说不绝于耳,又难以确论。
数年前,在检阅清人诗文时,笔者发现几首诗歌能够确证神垕烧造过钧瓷九鼎钧瓷,并作了初步推测。
因资料所限,相关探索未能进一步展开。今将旧文加以补充,奉献于钧瓷业界与钧瓷史研究者面前,期望能够群策群力,有所推动,彻底揭开蒙罩在这一历史事件之上的谜云。
曹广权献礼说
在禹州,钧窑为慈禧烧制钧瓷寿礼的说法有不同版本。概要而言,有“曹广权献礼说”与“河南巡抚献礼说”两种。
“曹广权献礼说”称,曹广权征集工匠在州衙内设窑烧造,做出不同款式的36件钧瓷。慈禧喜爱有加,将曹升为京官。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禹州知州曹光权为给慈禧太后庆寿煞费苦心,特征集工匠在州衙内(今禹州市人民武装部驻地)设窑烧造钧瓷以备贡品。经过窑工艺人的精心制作和烧造,做出了钧瓷炉、瓶、盆、尊、洗、寿桃、佛手及仿制的禹贡九鼎等36件寿瓷。其作品形神兼备,宝光内蕴,莹润超玉。慈禧见后赞不绝口,喜爱有加,后将曹光权招进京城,委以高官。自此,钧瓷重新登上中国陶瓷艺坛,并进入宫廷,备受多方各界重视青睐。
对“曹广权献礼说”的质疑
对“曹广权献礼说”,钧瓷研究者李争鸣在《追根求源话钧瓷》中,最早提出质疑,其主要论点如下:
首先,禹州还不具备烧制精美钧瓷的实力。曹广权为钧瓷的恢复确实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仍未能探索出钧瓷釉色的真正奥妙,因此,根本不可能有宝光内蕴、莹润超玉的钧瓷作为贡品。
其次,慈禧进行大规模的祝寿活动很不现实。曹广权于1901年底到禹州任知州,怎有可能在1902年就组织窑工烧制出釉色精美的钧瓷?而生于1835年的慈禧时年67岁,历经了八国联军的侵扰,刚刚在逃亡西安后返回北京,惊魂未定,百废待举,哪里还有可能再组织大规模的祝寿活动?
此外,如果确实有钧瓷作为贡品送到宫里,故宫博物院应该有所留存,至少有所记载。但至目前,仍未见到相关的资料和报告。
他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查阅和当时情况的分析,曹广权根本没有可能为慈禧献寿。
河南巡抚献礼说
“河南巡抚献礼说”称,烧造的是“禹贡九鼎”及其他36件寿礼,烧造工匠为卢天恩。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相互矛盾的说法。
其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河南巡抚命神垕钧瓷工匠卢天恩等烧制钧瓷“禹贡九鼎”,向慈禧太后祝寿。次年,烧制成功送京。至此,钧瓷又进入宫廷。
其二,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河南巡抚命神垕钧瓷工匠卢天恩等烧制钧瓷向慈禧太后祝寿。次年,包括钧瓷炉、瓶、盆、樽、洗、寿桃、佛手等三十六件钧瓷寿礼及仿制的国器“禹贡九鼎”进京……据档案记载,光绪二十年,慈禧六十寿诞大典,仅烧造头批瓷器,就耗银89900两,第二批又补入了31200两,数额之大令人震惊,寿礼的盛大程度也只能从这些白银中窥探出一二了。
姑妄听之,还是追根探源?
“河南巡抚献礼说”第二个说法中,提到了“档案”二字,这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可惜没能点出这是什么档案。
文中还有一些臆测之言,近于小说,降低了言辞的可信性:“当慈禧见到这些造型精美色彩绮丽的钧瓷后,立刻将钧瓷摆放在自己的寝宫,高兴得在临睡前站在钧瓷旁细细端详了好几遍。”
对于传说,我们可以姑妄听之,也可以寻其究竟,探其根源。
无论“曹广权献礼说”还是“河南巡抚献礼说”,都提供了一部分的事实。前者反映了曹广权在禹州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组织模式,试图对钧瓷业进行革新提振。后者反映了近代以来,以卢广恩为代表的钧瓷艺人,对于钧瓷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所作的努力。这两个人在钧瓷发展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总而言之,还是要通过“献礼慈禧”,证明钧瓷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