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甘棠

“清风花香疏影近,鸟鸣幽境林荫凉……”,一株,一丛,一片,柳暗花明,繁花似锦。

依稀,有陌生而熟悉的树木容颜出现。高大的树干、紫褐色的枝条,青葱的叶子撑起一角蔚蓝天空,一滩倒置的碧海捧出一瓣瓣乳白色的花朵,阳光点染一层淡淡的金粉釉彩,似隐若现,早已令人沉醉期间。

在老家,这种树叫杜梨,地方方言喊转音了,叫“土梨”。 结出褐色小圆果,还有淡色斑点,吃起来酸甜、涩感。村里老人用果实泡成药酒。

在蓊蓊郁郁的树影下,一张巴掌大小,蓝底白字的标牌把一棵甘棠的身世定格: 甘棠,即杜梨,拉丁学名(Pyrus betulifolia Bunge)别称棠梨、土梨、海棠梨等,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枝常有刺。株高10米,花乳白色,花期4月,果期8-9月,产中国河南、辽宁、河北等地。

《诗经》中《国风·召南》的一篇就是《甘棠》。后人以此首诗表达缅怀纪念之情。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许为“千古去思之祖”。《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想起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确,菊,牡丹,莲,世人心目之中,草木形象不同,被寄予了诸多情感;人们面对自然之物,借物喻意、抒情,托物寓意、言志,皆由于所处当时社会环境、道德评判标准、审美心境和个人节操情趣等不同所造成的。甘棠,早已经不是一棵自然之树的形象了,浓荫郁葱的甘棠树下,是先贤召公“民为贵、施仁政”之心,“召公遗爱”,是古老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成语故事中的不朽传奇。

历史文献中,甘棠的形象是如此的立体而鲜活:《本草纲目》载“烧食止滑痢”;《玉楸药解》载,“味酸,性涩微寒、收肠敛肺,止泻除呕”;《救荒本草》载“杜梨叶微苦,嫩叶炸熟,水洗淘净,用油盐调拌即可食用”;《中华本草》记载:“棠梨枝叶味酸,甘涩、寒、无毒;能疏肝和胃、缓急止泻。”

现代医学也早已印证,甘棠,浑身是宝贝,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枝叶:用于治疗霍乱、吐泻,转筋腹痛,反胃吐食。树皮:用于治疗皮肤溃疡。果实:酸、甘、涩,寒。果实入药,具有润肠通便、消肿止痛、敛肺涩肠及止咳止痢之效;根、叶入药则润肺止咳、清热解毒,对干燥咳嗽,急性眼结膜炎等症有神奇疗效……”

甘棠,树形优美,花色洁白,已经成为都市乡村常见的绿化树。它抗干旱,耐寒凉,对水肥要求也不严。花艳,结果期早,寿命长,生性健。——多么像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动人民!生息繁衍,走出洪荒,走向曙光,走向文明,走向未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改变大自然的贫瘠,创造美好幸福的“绿色家园”。

远村苍茫,树林阴翳。我们继续往前走,向旅行的目的地——三门峡市进发。一路上的话题,自然绕不过甘棠:它为什么叫“杜梨”,“杜门谢客”、“杜口吞声”等词语的来历,当然,更多的是关于甘棠前世今生的难忘故事、亘古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