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鼔携琴汇马街
少年时候的说书戏,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电脑高科技的介入,现代多种影视艺术形式的出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从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偶尔的谈资。这样的感觉,如同吃一节甘蔗,事情已经过去了,滋味却在心头萦绕,有一种旧梦想拾的奢望。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宝丰马街有书会,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亲自到会说唱。一种发自内心的亢奋不可抑止地增长!
马街书会从正月十一就开始,延续到十二、十三。十三是书会的高峰,也是书会的最后一天。
据说马街书会晴天少,多是雨雪霏霏天气。今年过罢年后,天气一直阴晴不定,早晨六点多发车,天色微明,我还担心天公能否大发慈悲。天明后,浓雾弥漫,车辆几乎不能行驶。浓雾散去后,却是一个好天气,一轮艳阳把大地照耀得明亮亮,暖烘烘的。无论男女老少,大人孩子,走在路上,都迈着矫健的步子,绽开着笑脸,说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说是马街书会,其实会址不在马街,在东彭庄地界。一条应河把两个村子隔开。马街在河的西面,东彭庄在河的东面,会场在马街西南方向。既叫马街书会,为什么在东彭庄地界?我采访了八十七岁高龄的齐纯恭老先生,他告诉我一段由来已久的故事。
马街是宝丰四大名镇之一。据说在明朝时候,马街一个姓郭的老夫妇,无儿无女,靠走街串巷说书度日。郭姓夫妇在四乡八村有着极好的口碑,为此认下许多干儿。他们都跟着郭姓夫妇学说书,且都有拿手的好戏!春节期间,干儿们去给干爹拜年。郭姓夫妇规定干儿拜年不准拿礼品,干什么呢?因为会说书,干爹就让他们说书,各自亮各自的本事。
东彭庄在正月十三有会,这天也是老郭的生日,他们就把说书摆到会场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东彭庄的会也变成了马街书会。
时代的风云在变换着,时间的脚步在前进着,马街书会的名声不断扩大着,传播着,渐渐便名扬海内外,大江南北的许多说书艺人都来这里一展才艺。后来,也有坠子书、相声、三弦、越调大鼓、西河大鼓等等曲艺种类加入。书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1981年2月,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先生和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钝先生第一次到马街赶书会,被当时的盛况所感动,陶钝欣然赋诗一首《马街书会即景》:“马街书会溯源长,负鼔携琴汇现场。说古论今依旧事,万人空巷看兰芳。”刘兰芳后来成为马街村的名义村民。
如今的马街书会更为壮观。会场在一块宽阔的麦地里。没有走进会场,便听到高昂的说唱声,声震云霄。有专业的,有业余的,有男的,有女的,有六七十岁的老翁,也有十七八岁的少女。有漂亮高大的表演台子,一个个星罗棋布;也有摆地摊的,一个个群星闪烁。人们在麦田里奔走着,牵扯着,仰望着,寻找着,万人涌动,摩肩接踵!
马街书会年年改变新面貌,年年都要给人们奉献出一个的惊喜。今年和主会场相配套,规划了生活区,书会成果区,在那里塑造了许多清朝以来的曲艺名人和历届书会状元名榜和书会碑廊。刘兰芳,姜昆,范军等几十位曲艺之秀的塑像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书会展厅正在修建中,明年书会场地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出现世人面前。
走出会场,我想起了当年游走在乡间的说书戏和那些说书艺人们。曲艺表演已不再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对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他们不再以艺人而命名,而是以艺术家的姿态站立在人们面前。曲艺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化,而是和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是一种品牌,是一座沟通经济发展的桥梁。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成功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