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再现中原历史风物

禹州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薛明智介绍自己的泥塑作品

泥塑又称泥玩,历史悠久,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唐代,泥塑艺术达到顶峰。禹州的泥塑发展历史悠久,对研究中原地区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民俗民风等具有一定的价值。2011年,禹州泥塑入选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禹州泥塑源远流长。禹州汉墓群的陪葬品中有许多用手捏的泥猪、泥鸡、泥鸭、泥狗、泥马、泥羊。这些泥塑的高度大多为20多厘米。这就是禹州早期的泥塑艺术品。
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汉代人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墓葬中需要大量的泥塑,这在客观上对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到推动作用。
被誉为“百代画圣”的吴道子,在很小的时候制作泥塑佛像。考古证实了唐代泥塑艺术的状况。在发掘的唐代墓葬中,陪葬的泥塑与汉代的有很大不同。发掘出土的泥塑主要是人物,如天王、力士等,体积比汉代的大,高度一般在30厘米以上。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而且出现了一些小型玩具。《禹州史志》记载:“方岗泥塑艺人景文庄和禹州城内的梁德海都为嵩山中岳庙塑过神像。”
据介绍,泥塑的制作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型,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禹州泥塑的基本工序有选土、和泥、过涮单、沉淀、晾土、成型、美化作品、阴干等。
一件泥塑做成以后,必须美化,即用橡皮、皮子片或者水牛角片将比较粗糙的地方轻轻磨光。作品美化后,要小心翼翼地移到暗室阴干,不能见风。要用薄膜把作品包起来,在薄膜上均匀地烙孔。每隔几天增加几个孔。泥塑干到七成时去掉薄膜,在暗室里放两个月左右,然后将其移到特制的窑中用柴火烧,经低温烧4个小时、高温烧3个小时后停烧。泥塑在窑中放置到不烫手的程度(一般12个小时左右)后开窑取出。这时,泥塑就做成了。
不同时代的禹州泥塑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生产情况、生活习俗,体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发展状况。对于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许昌市非遗保护部门高度重视,已全面细致地开展了普查工作,对禹州泥塑的发展历史、规模、传承、制作技巧、行规等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力争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