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门村火红“柿”业带来红火日子
当一个日进斗金的煤矿村因资源整合戛然而止,一下子跌入省定贫困村的谷底后,还有没有浴火重生的希望呢?磨街乡刘门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亮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用一棵棵柿树苗绿满了荒山,靠一树树红彤彤的柿子摘掉了穷帽,以“一村一品”再创了昔日辉煌,刘门村先后荣获“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许昌市“美丽乡村”等称号,刘门村柿子产业被认定为“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优秀项目”,刘门柿子被收录到全国第四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一村一品’发展之路,以国家级产业示范园区为抓手,拉长产业链条,做优柿子品牌,打造中原柿乡,让乡亲们的日子像火红的柿子一样更加红火!”3月17日,李海亮告诉笔者。
煤矿关了,群众都在眼巴巴地看着他
在刘门村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日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刘门村陆续开挖了十几对小煤矿。进入21世纪,煤炭经营走出困境,产销两旺。
然而,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全村的小煤矿全部整合关闭。没几年,这个曾经日子红火的富裕村竟成了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
党员坐不住了,群众坐不住了,他们纷纷找支部、找干部。从乡亲们那无助而又期盼的眼神里,村“两委”干部看到了压力,也看到了乡亲们的信任。他们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接连失败,栽种柿子的道路咋就这么难
2010年,在村子四周三面环山一道岗的山坡上,村“两委”干部看着、想着、商议着。当他们转到村东沟里一棵百年柿树下时,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从记事起,这坡上沟边全是柿树,鲜柿可以摘烘柿,吃不完的可以晾柿饼。老祖宗早就给留了后路,咋就把这忘了呢?
村干部把这个主意一说,群众都说行。说干就干。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先后到洛阳、陕西富平等地取经,并引进了一批柿树苗,种下了30亩试验田。
村“两委”干部和技术员们天天像伺候自己孩子似的,给树苗施肥、浇水、修剪,只盼着早结果。可是,两年、三年,几百棵柿树一个柿子也没结,原来是品种不对路!
通过考察,他们又引进了黄金柿。栽下第二年就开花、结果了!大家奔走相告,柿子引种成功了!
到秋天,乡亲们小心翼翼地采摘、削皮、晾晒,柿饼做成了!可吃到嘴里一比较,大家的笑容消失了:味道没法比,哪能卖出去?
接连打击,让有的人失去了信心。
刘门村党员干部不信这个邪。他们顶着压力,再次外出考察、学习,重新引种了尖柿品种,经过精心的管护、培育,晾出的柿饼霜白、软糯、味甜,谁吃谁说好。
2015年,刘门柿子终于成功了!
浴火重生,火红“柿”业带来红火的日子
从2016年起,刘门村大规模推广柿树种植4000余亩。村委会牵头成立了村集体经济柿柿如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引导村民成立了绿润、绿航、三阳、众颍四家合作社及润泉家庭农场,注册了地标性商标“刘家门”及“柿柿杏隆”商标,按照统一品牌、统一制作、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原则,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和鲜柿、柿饼、柿子醋主打产品,带动了柿产业、养殖业、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三驾马车”,完美实现了从资源型经济到绿色生态型发展的道路,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共同富裕之路,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21年,全村采收柿子40余万公斤,生产柿饼10万公斤,柿子醋1万公斤,实现收入600万元,旅游业收入突破100万元。
如今,刘门村家家户户都是公司成员,依靠公司致了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