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 开创建设美好禹州新局面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下
“稳” “进”“保”“干”创新局 谱新篇
目标已经确定,号角已经吹响。2022年,我市将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因势而谋、应势而动、乘势而上,在战略上更加主动,在战术上更加精准,推动禹州在新的发展征程上不断开创新局、谱写新篇。
“稳”字当头。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决扛牢稳定经济运行责任,最大限度挖掘上级政策红利,以积极作为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着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进”字加力。在工作中审时度势、扬长补短,充分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充分利用复杂环境的倒逼效应加快创新,以充分发展促进平衡发展,推动各方面工作再上新台阶。
“保”字托底。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更加注重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促进公平、防范风险、维护安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干”字提效。勇于解放思想,不断开阔视野,积极探索实践,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的手段管理经济事务,用创新的精神培植新的优势,在赶超进位上迈出更大步伐。
坚持以稳求进、稳中有进
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以项目攻坚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导向,持续推进“三个一批”,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 5 大领域,加快推进 160 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投资 380.9 亿元。强化工业投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药慧园、天道锂电池负极材料、圣戈班绿色建材基地、世邦精铸产业园等 90个工业项目。扎实开展企业技改提升行动,激发企业投资潜能,确保全年技改投资不低于 75 亿元。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沙陀湖调蓄工程、许昌绕城高速禹州段、龙岗电厂供热首站等一批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大专项债券项目谋划和申报力度,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备足后劲。
以培育新增长点促进消费提振。顺应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内循环趋势,推动线上线下消费加速融合、新型与传统消费协同共进,开展多样化的消费促进活动,促进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持续恢复。实施城乡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充分释放城乡消费潜力。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神垕古镇与磨街大风口旅游综合体、大鸿寨景区改造提升、瓦店遗址文物保护与研究基地等重点项目。
以政策组合拳激发市场活力。坚持把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作为改进政府服务的重点、要点,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障。深入开展“万人助企”活动,让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企业发展更有信心、经济发展更有活力。严控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让失信者没有市场、寸步难行。
坚持产业为基、工业为重
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提升产业发展能级。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着力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建设环保装备产业园和绿色铸造示范产业园,加快推进世邦精铸产业园、金淮海铸造年产 3 万吨汽车模具、纵横精工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项目,发展壮大大张过滤、泽衡环保等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配套协同,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迈进。做实做优医药健康产业,大力培育天源生物科技、润弘本草、华夏药材等中医药制造企业。同时,坚持优化存量、扩大增量“两手抓”,奋力跑出禹州工业发展加速度。
强化企业梯次培育。大力开展市场主体培育行动,加快企业升规入统,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65 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2 家。支持企业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泽衡环保、恒利来新材料等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开展引领型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支持大张过滤、灵威水泥、宜鑫建材、明旭重工等企业做大做强。扎实开展质量品牌创建行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着力培养勇挑重担、敢想敢干、善于创新的企业家群体。
加强产业平台建设。强化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功能,畅通供应链,走出一条集约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以“亩均论英雄”,加快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按照“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强化开发区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切实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功能,推动高水平“二次创业”。加快绿色铸造示范产业园、环保装备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
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创新
全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抓好各项改革协同。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做到线上只进一网、线下就近办理。全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实现净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有诉即办”,营造“办事不求人、不求人也能办成事”的氛围。全面推行“交房即交证”,逐步实现新建商品房“住权与产权同步”。切实抓好县域放权赋能改革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确保下放权限接得住、用得好。同时,完成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形成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的格局。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推进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技组织机制,推动研发创新体系重塑重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25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180 家。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合作建设研发平台,力争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认真落实“许昌英才计划”,加大柔性用才、项目引才力度,组织开展“专家禹州行”和“企业高校行”活动,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 5 个以上,不断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根基。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支持企业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契机,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和有竞争力的产品进口,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持续深化对德合作,在更广阔的空间谋求更大发展。强化开放平台建设,主动融入许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切实发挥河南省发制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河南省钧陶瓷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作用,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认真落实“二分之一”工作法,坚持大员上前,瞄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地区,建立完善招商项目库和企业名录库,动态优化招商图谱,大力开展精准招商、定向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围绕重点产业链招引主导带动的头部企业、颠覆创新的颈部企业、爆发增长的腰部企业,紧盯重点区域引进含金量足、含绿量高、含新量多的好项目,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文明引领、内外兼修
全力提升城市发展内涵品质
以中等城市思维引领城市发展。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城市扩容提质。按照“前瞻 30 年、编细 15 年”要求,加快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统筹城市建设与土地储备,提升城市经营能力水平。坚持片区开发导向,统筹谋划、协同规划,连片开发、基础先行,构建“区域开发、功能完善、形象提升、群众受益”的总体发展格局。
坚持民生视角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注重“城市双修”,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围绕补短板、提品质,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加快推进药城桥拓宽、供热管网建设改造等市政设施项目;积极开展“三区一村”改造,加快推进 18 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和褚河枣王-老连、韩城焦寨、颍川尹庄等 3 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探索开展城市体检,更加注重城市“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全面提高城市防御灾害、抵御风险的能力和韧性。
赋能美好生活持续开展文明创建。树牢全域创建理念,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扎实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树立“全周期”城市管理理念,积极推行“路长制”“网格化”等管理模式,大力整治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建立完善数字城管快速反应机制,推进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稳固农业、振兴乡村
全力夯实“三农”工作基本盘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过渡期内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完善和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深入推进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加强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理,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深化联乡帮村机制,统筹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帮扶力量,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新建高标准农田 1.5 万亩。加强保供稳价,落实好种粮补贴政策,实现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总体稳定,保持在全国产粮大县行列。加快良种推广应用,确保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为农业增产提供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持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稳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大力发展高效种养业,稳定生猪产能,保障市场稳定供应。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市级以上示范性经营主体 10 家左右。积极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推动镇域经济加快发展。强力推进许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禹州市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资源转型发展 3 个乡村振兴示范带,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有序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成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启动 135个村庄的实用性规划编制工作。完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 50 公里。深入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攻坚行动,确保我市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
坚持生态优先、环境友好
全力厚植美丽禹州发展底色
持续抓好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科学精准实施季节性差异化管控措施,全力做好重要时段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坚持“四水四定”,深化“四水同治”,统筹“五水综改”,深入实施“河长+”改革,加强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源地保护,强化“两沟一河”水质监管,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进地表水质持续改善,确保颍河化庄桥、石梁河山货桥 2 个出境断面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做好南水北调禹州段水环境保护,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确保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稳定。
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环境。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快推进生态廊道、农田防护林、果树进村等项目,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2.53 万亩。按照“控新治旧”原则,高标准实施矿区及周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坚决遏制新增非法开采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积极创建一批“绿色矿山”,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增加环境容量。
积极推进节能降碳增效。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积极调整优化能源、产业、交通、用地结构,推动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加快淘汰、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化改造,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绿色生产、未来产业,以低碳环保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无废”经济,积极推进垃圾分类、“限塑”行动,建设“无废城市”。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培育发展新型绿色产业,加快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强化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注重水资源优化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完善“增存挂钩”机制,加强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统筹抓好耕地保护和重点项目用地保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创建,让绿色节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坚持民生至上、共同富裕
全力保障和增进群众福祉
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支持,抓好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确保培训 2.5 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 4000 人。兜牢织密社会保障网,及时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工伤职工待遇,持续提升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加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工作,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动乡镇敬老院转型发展;坚持“房住不炒”,确保群众“住有所居”。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教育新三年攻坚,新(改、扩)建中小学 5 所、公办幼儿园 8 所,加快郑州轻工业大学禹州新校区、南区高中等项目建设,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落实“双减”政策。深入实施健康禹州行动,加快市立医院、市中心医院病房楼等项目建设。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建立完善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快速平战转换机制,切实提升疫情防控效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确保长周期内不发生疫情输入和反弹。完善应急预案,全面提升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隔离管控、医疗救治、社会免疫“五种能力”,做到防范严、发现早、管控准、处置快。
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扎实开展“三零”创建,科学防范处置各类风险。密切关注极端天气、火灾等灾害,有力有序处置险情灾情。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密防控地方金融风险和企业债务风险,守住守好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决守住平安点、防住平安线、稳住平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