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逍遥观
洗尽铅华,远山如黛,透过历史的烟尘,崆峒山静静地站在那里,静得连时间的流逝也听得到;返璞归真,岩石壁立,俊逸峭拔,大自然妙笔生花,又大气磅礴,将壮美与秀美融为一体。俏立于崆峒山南麓的逍遥观,为崆峒山增添了几分仙骨。
逍遥观,亦曰大仙观,坐落在浅井镇西北部崆峒山南坡高耸入云的奇削石壁上,自古就是道教禅宗汇聚之地。《庄子》载:“黄帝为天子十九年,今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往见之。”《庄子注》亦言:“广成子学道于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
崆峒山位于钧天之地,形成了中国道教的策源地和古代道教活动中心。相传,自春秋时期就大兴土木,有“上观下观七十二院”之规模。站在此观南面的逍遥湖上举目北望,逍遥观的七十二大殿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游人如腾云般;低首看那湖心碧水,逍遥观的七十二大殿倒影于湖水中,如蓬莱仙岛浮现眼前,有“蓬莱仙岛第一宫”之美誉。
据史书记载:轩辕黄帝“受困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打败蚩尤,功成名就,应万国诸侯尊为天子,时见城西崆峒山,山清水秀,别有洞天,遂学道于广成子,留下了许多有关黄帝活动的传说故事,成为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圣地。
李耳(庄子)西游函谷关,谒中岳嵩山风光至崆峒山谒拜道宇,逍遥观前那块老君石便是李耳的谒宗石。李耳在此道庵集道教先祖之大成,成挂《道德经》初稿,“无极”“无为”皆承源于崆峒道教先祖之古宗羲,即广成子对黄帝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窘窘冥冥,形及长生。天地有宫,阴阳有藏,慎守吾身,物将自壮”。李耳在逍遥观前谒宗石犹存,道庵中草拮《道德经》初稿。
越过剑桥,登上琴梯,沿着陡峭的山路一路攀爬,穿过一道石峡,终于登上逍遥观的得道庵。喘息间,远远望去,但见天地相连,茫茫然不见一物,整个世界空空洞洞,让人陡然心惊!崆峒与空洞,世界与无物,崆峒与无物,空洞与世界,冥冥中,似有所悟,似有“空空洞洞之意,合道家清静无为”的诠释。
此刻,那些被历代文人墨客百般描绘的“上观下观七十二殿”建筑群、“蓬莱仙岛第一宫”的石府洞天,随着历史云烟化为无形、无影、无踪,疑似过于遥远的传说。但得道庵、望剑石、谒宗石依在,逍遥观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仍依稀可辨,令人驻足、无语、敬仰!
道,是什么?是此刻逍遥观呈现给人们的大无世界吗?知,又是什么?是紧紧包裹着逍遥观的云烟吗?令人唯一清醒的是,这里因为问道得理、问道得魂,游在逍遥观,似有所悟:一切“杳杳冥冥”“昏昏默默”,这不正是庄子强调的超乎自然的逍遥魂境界和老子追求的无为之治吗?
在逍遥观,最令人着迷的,不在乎那些巧夺天工的精美建筑和虚无缥缈的传说故事,而是那一个个平凡的“心”字,即便是一个字,也使人无端地感受到宁静所给人的力量。观山玩水,赏的不仅是山水之美、人文之美,更是山水之中所获取的那一份心境和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