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引诗情到碧霄
——钧人由诗意灵感创作的诗化作品记略
钧瓷《苏武牧羊》
苍苔系列茶具
独钓寒江雪系列茶具
钧瓷茶壶《独钓寒江雪》
苍苔系列茶碗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审美中的文化元素要求也越来越高。
审美者在审视着古老工艺、古老艺术带给人们美的视觉的同时,更加注重于美的内涵与外延的完美融合,即渗透着文化元素的内涵之美。
近期,笔者在禹州市部分钧瓷窑口采访,在领略了钧瓷那古朴之美、釉色之美、开片之美、窑变之美的多种美丽之外,不经意间又发现了一种蕴含着文化元素的诗意之美。其表现的内容广泛、意境深邃,文化之深,诗意浓浓。如李雪亚根据柳宗元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雪》诗句创作的茶壶。韩磊根据王维《书事》诗中的“坐看苍苔色”一句创作的“苍台系列”作品;以及燕俊峰根据成语苏武牧羊创作的《苏武牧羊》作品等等。这些作品在继承传统钧瓷的诸多特征时,加上了文化元素,无不让人耳目一新。
如果说这些带有某种特定环境下的艺术作品表现的是历史或文化上的某项事件,倒不如说这些作品就是文化的历史在现实中的回声,让人们在欣赏了钧瓷的美的同时,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了遥远的过去,在古人们的文化长河中缓缓地倾听那浪花飞溅的声响。
独钓寒江雪,仿若听到渔翁的呼唤
出生于1973年的李雪亚是禹州市永春钧窑的总经理、中国传统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在钧瓷界最具拿手的活儿就是手拉坯和外观设计。她曾独创性地总结出一套适合女性操作的四步成型法,并得到推广和好评。平时她就喜欢在造型和釉色上创新。造型上不落窠臼、新颖别致;釉色上丰润细腻、色彩斑斓。前不久,李雪亚又另辟蹊径,创作出以柳宗元《江雪》诗中的一句“独钓寒江雪”为名的钧瓷茶壶。此壶一经出窑,既带着它那让人回归到原始场景的造型和美轮美奂的釉色冲击而惊艳四方。
“独钓寒江雪”壶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能如此的吸引人眼球呢?
首先,先从柳宗元创作的《江雪》诗说起。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山西运城人,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当年柳宗元和其他改革派人物一起发动了永贞革新,罢免贪官、惩罚污吏、肃清不正之风,百姓欢欣鼓舞。这些改革却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最后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永州地处湖南与广东的交界处,当时甚为荒凉,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他生活极其困难,甚至连住的地方也没有,而且还经常被一些政敌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为“怪民”。在他和家属到永州的第二年,母亲去世、女儿夭折,亲人们都相继离他而去。此时的柳宗元面临着失去亲人、生活又极其凄惨的困境和精神上的折磨,使他的健康越来越差。但他仍在失去官场政治的同时,把经历转移到了思想文化领域。他就把人生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文章和诗歌加以展现。其代表作有《溪居》、《渔翁》、《永州八记》等。《江雪》这首诗就是这时候创作的。
据传那年冬天的一天下着大雪,知府邀请永州的文人们到山上的亭台上喝酒。赏雪期间,知府要文人们一人一首诗,诗中必须有一个雪字。那些文人们写的竟是些俗不可耐的吹捧之诗。柳宗元打心眼里看不起他们。轮到他写时,已酩酊大醉,内心极其厌烦,告诫自己绝不能随波逐流,便迷迷糊糊地来到桌前,信手写下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句。现代话解释为: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的道路,已不见人影。江南一叶孤舟上,一位披带蓑笠的老翁独自在漫天飞雪中垂钓。全诗用20个字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这是诗人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社会。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合在一起,不但形成一副凝练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又而深感寂寞的情绪。
李雪亚是个现代知识性女性。她熟记这首诗的每一个字和诗所表现的意境和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可创作这类题材的钧瓷作品的灵感一直没有产生。李雪亚说,我只是在书本上读到了这种情景,现实的场景不曾见过。
前年,也是一个下着大雪的冬日,李雪亚出差到了信阳的南湖湾。经过一条溪流时,在已干枯发黄的芦苇岸上,一位老人身披沾满了雪花的大衣,头戴用晚霞染红的渔夫帽,正在独自垂钓。这情景让李雪亚想起了柳宗元的《江雪》诗,亲眼所见,李雪亚突然有了灵感。她迅速用镜头连拍了10多张实景照片。唯一让她遗憾的是不知这位老先生当时的心情,是闲情雅致或是有什么苦恼之事用此方式来表达。
根据所见,李雪亚开始了创作,仅在造型上她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设计和试拉出了近百个式样。表现不了场景的打烂再拉,盖与身不合的调整比例,在釉色的选用上也实验了近20个釉色,失败了再做,釉深了再调,釉淡了再深,釉不和谐了再配,通过近一年的试制,终于各方面都达到了她的设想要求。
此壶由壶身、壶嘴、壶盖、壶把四部分组成。壶身、嘴、把全是用的月白色釉,其效果是达到冰天雪地荒凉、寒冷、萧杀的氛围,而月白釉正好与之相符合,但在瓶盖的釉色设计上,却用了红色的钧花釉。李雪亚解释说:蓑笠,即头顶所戴的草帽,要和所处的环境有所区别,因为柳宗元虽然说被贬了官,但他仍然不忘国家,愿天下繁荣,愿人民幸福,在他所处的窘迫生活中还时时以自己的身份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这种精神难能可贵,所以用红色花釉,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终将残雪消退,迎来“红”光满天。
苍苔,恰似雨声荡起的乡韵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书事》诗曰:“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书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前二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即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他不是到外面散心。虽是白昼,还不想去开那院门。诗人用一个“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入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边际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这种主观的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
青苔本是静物,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但经过雨水浸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清净。它那鲜明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无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
此诗神韵天气,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韩磊从上初中时就对王维的这首《书事》诗颇为喜爱,不但随口吟出,而且对它的内容、含义都比较了解。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韩磊对这首古诗的意境有了亲身的体验。那是一个秋末的雨天,从事钧瓷制作已有20余年的他,回自己儿时住过的老院子去休闲,雨中,他搬个木凳坐在屋檐下,一会儿他闭目养神,一会儿他睁眼四观。当他看到眼前几十年前老房子之间的砖缝之间长着密密的青绿色的青苔时,他联想到了王维的《书事》的诗。此情此景,自己不也是和王维一样在雨中看“景”吗?只是时代不同、心境不同,但自然的景观却是一样的。韩磊是从事钧瓷生产的,他以擅长烧制茶壶而闻名钧瓷界和收藏界。正为自己不能有所大作为而苦恼之时,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以《书事》“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的诗句为题来创作特定的茶壶呢?因为青苔色为大自然的色泽,非常美丽。年轻人敢想敢干,随后他便以青苔色为基调来制作茶壶。制出一批以后,效果很好。既有钧瓷的古朴厚重,又有“青苔”色的美丽。但刚一出窑,一位收藏界的人物却对他说,东西很美,但能不能减轻重量?还要保留钧瓷的本质。别小看这一小小的要求,其实难度很大。钧瓷本身有釉厚为本的特色,如轻盈了,就失去了这一特色。怎样既得保留钧瓷本色,又要减轻重量。韩磊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招。通体不施釉,只在部分壶身施釉。试验效果确实很好,不施釉烧出的是土褐色,但王维诗中的青苔色怎么办?我不配上这一色彩,那就适得其反了。韩磊又经过多次试验,先调好了青苔色的釉料,在整体裸烧的壶身上,涂上青苔色釉,最终烧出了王维诗中的青苔之色。
这是相隔千年彼此的“苍苔”问候,这是古与今仍然能听得到的雨声对话。
韩磊制作的青苔系列茶具,色泽青绿,从早春刚变绿时的鹅黄,到晚春的翠绿,到夏到秋的深绿以及到冬天的苦黄时的黄中透出绿,每季都有不同的绿色,浅于深,淡与厚,层次分明,一目“绿”,就知是哪个季节的青苔,真是妙趣横生,给人美感。
苍苔之色,不仅爬上庭院中的墙壁,攀上古今人们的衣襟,还要在茶香茶韵中让乐淘之中。
苏武牧羊,默默地把梦想贴上
在我国,有一个苏武牧羊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
苏武是公元前一世纪我国汉朝人。当时,北方的匈奴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之后,口头上听从汉朝管理,实际上心存杂念。公元一百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匈奴不但不友好接待,反而将苏武一行扣留。匈奴和苏武的手下,都劝苏武叛变,或逼他屈服,投靠匈奴。但苏武坚持不投降。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大雨,匈奴国王下令让苏武去放羊。苏武不屈不挠,领着一群羊奔向了草原。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起一把雪止渴,饿了就扯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在苏武被扣匈奴19年的时间里,受尽了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人们见到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一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工艺美术大师燕俊峰温文尔雅,他在钧瓷界颇有盛名,并以擅长制作人物、动物而闻名钧瓷界。为了捕捉到动物的神态、灵性,他不远万里,千里迢迢去新疆、到内蒙,凡是野生动物丰富的地方,都留下了他踏访的足迹。农历羊年前的冬天,他为了设计、制作以羊为主题的钧瓷作品,只身来到内蒙古观察羊的习俗、动作、饮食及活动情况。在内蒙,他看到了羊儿吃草的情况、奔跑的过程、休息的时光。更多的则是听到了苏武被扣流放牧羊的故事。苏武的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震撼的燕俊峰的心。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用作品来表现一种精神,特别是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可贵的。当时燕俊峰就想,不能单纯的以表现羊的特征为主题而创作,更应将苏武这一精神塑造出来。
于是,带着这一想法,他回到了禹州。怎样塑造这一个历史上有过的真实事件?怎样表现这一精神?燕俊峰心中没有多少底气。他到书店找来关于这方面的历史书籍详细阅读,一个细节、一个段落的去理解。他还到部分懂历史的老人或说书人中间去寻问一些细节。最终,他了解了历史上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细节,他胸有成竹的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因为大草原是平坦的,所以燕俊峰就采用平板作为大草原的基调,其色白中微微发青,具有了很强的立体感。作品用手工捏造的手法制作而成,作品中是一望无际的草地,在一片草地上,一位老人和他的一群羊展现在视野中。羊群中二十多只羊用不同的动态来创作。有的在低头吃草、有的在眺望远方、有的在卧地休息、有的在顶架搏斗、有的小羊在咩咩投入母亲的怀抱。作品画面动感十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老汉那种(指苏武)手指扬鞭,眼望远方,流出思念之情的画面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