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忍”字碗 彰显古人处世哲学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一个字的深刻含义与处世哲学,能从一只碗里反映出来,并不多见。
在禹州宣和陶瓷博物馆展厅,有一件元代“忍”字碗。如果穿越到八九百年前的元代,与古人来一次对话,就可以看出,“忍”是古人的处世哲学。
“忍”字碗到底是干啥用的?
6月底的一天,笔者驱车来到禹州宣和陶瓷博物馆,在一个展厅内,看到一件元代“忍”字碗。碗的大小看起来与现代农村人用的大瓷碗差不多,它高五六厘米,碗口的直径大约23厘米。整个碗的胎质细腻,造型古朴,而一个行书“忍”字写于碗心,为铜红釉,用毛笔书写,极为醒目,比较少见。
这件元代“忍”字碗为墓葬品,碗中的“忍”字,可以让人想象得到墓主人一定是一位心胸宽广、气度非凡,又有一定文化的人。
“碗当然是用来盛米或盛粥的餐具。”禹州宣和陶瓷博物馆馆长张铭克说,但使用一个书有“忍”字的大碗吃饭,让人觉得很有意思。
当然,这只“忍”字碗,也有可能是一件摆件,就是被主人放在书柜或窗台等处,他在房间里休息时,看一眼,便能提醒自己“一日三省吾身”,反思白天做过的事,遇到的人,有没有把“忍”字的深刻含义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自古以来,“忍”被看作是一种美德。“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是一种极高的修养和境界。
现代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年轻男女会把“忍”字纹在身上,同样是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遇事要忍。
“忍”字体现了古人的处世之道
廉颇感到很惭愧。于是,他光着上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府上道歉,请求蔺相如用荆条抽打他。
这则“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被后人传为千古佳话。
而《论语》中还记载了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因为刚硬所以容易折断,舌头因为柔软所以易于保存。柔软必定胜过刚硬,弱小的东西也可以战胜强大的东西。喜好争斗必定要受到损伤,一味逞勇一定会导致灭亡。做事要懂得忍。”
“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凡事得忍且忍,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都是在告诉人们“忍一时海阔天空,让三分风轻云淡”。
张铭克说,“忍”字反映了古人的处世态度。
《说文解字》中对忍的解释是这样的:“忍,能也。从心、忍声。”说的是小不忍则乱大谋。
我们在阅读历史人物与经典故事时,对古人在忍的做法上记忆犹新。其中,最有名的历史典故“韩信忍胯下之辱”,不知教育了多少人。
“韩信忍胯下之辱”,说的是韩信在很小的时候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维持生活,他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绵的老妇人的施舍,但屡遭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传说,韩信在富贵之后,又找到那个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却没想到韩信却善待于他,并封他为护军卫。他对屠夫说:“如果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或许就没有今天的韩信。”
如何忍?值得回味!
从古人的处世哲学上,我们可以看出,“忍”还是一种气度和格局。
谈忍、说忍很简单,但真正做到“忍”却不容易。但忍让不是懦弱,也不是一味地退让。如果一味地忍让,委曲求全,并不能获得尊重。
鲁迅先生在一篇《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意思是,整个中国民众沉默,漠然地对待刘和珍等青年学子的灭亡,甚至把这些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刘和珍等人在沉默中爆发,而愚昧的民众,便在沉默中灭亡。
一个“忍”字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不少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当我们遇到憋屈、气恼或者被羞辱的事情时,想想韩信的做法和“负荆请罪”的故事,我们所受的委屈会显得不值一提。
反之,有些不懂“忍”字深刻内涵的人,总是持“我是老大我怕谁” 的处世态度,生活中总免不了碰壁。有的甚至就因为一句话,就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张铭克说,他们馆里的这件元代“忍”字碗,是前些年面向社会征集而来的,后经文物专家分析考证,确定为禹州本地窑厂出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
另外,带文字的瓷器,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带“官”字款。“官”字款白瓷在晚唐及五代都曾出土,宋代更为多见,大多为盘、碗、瓶、壶和罐。其中有“官”字款刻花莲碗、“官”字款净瓶、“官”字款盖盒等,也有带“新官”字款莲瓣口碗等,多为皇家或官宦人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