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努力跑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力赛”

新年开好局  奋进新征程

眼下,寒意浓浓,磨街乡刘门村的柿子加工厂里却是一派热腾腾的景象。加工厂院内,停放着几辆运输车辆,工人们正在忙碌搬运着柿饼箱子。工人们笑逐颜开,既有脱贫后的喜悦,更有对今后美好生活的憧憬。

刘门村是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里有柿子种植的传统。穷则思变,他们在柿子种植上做文章。经过多年发展,先后成立了“绿航”“三阳”等5个农业合作社和禹州市柿柿如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了柿饼晾晒场、柿饼加工厂、柿子醋窖藏车间等,形成了柿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2020年,该村柿子种植面积4100亩,柿子产量接近40万斤,销售额500多万元,不仅带动了村里130户贫困户553人脱贫致富,而且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并被评为“美丽乡村”。
刘门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市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推动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脱贫目标任务圆满完成,5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户14927户52143人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53个贫困村实现“六通四有”目标,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打好产业扶贫、创业就业、金融扶贫、消费扶贫和资产收益“五张扶贫牌”,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特别在消费扶贫方面,实现销售收入3.65亿元;美丽乡村不断涌现,树立“跳出扶贫抓扶贫”理念,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建美丽乡村337个、先进村652个、美丽乡村群24个,其中48个贫困村“华丽转身”美丽乡村......
坚持尽锐出战,强化责任担当。我市强化党政正职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建立县级干部“2+17”责任体系,成立16个脱贫攻坚重大专项工作指挥部和6个专项工作组,市四大班子领导联乡包村,市直单位、社团组织、爱心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健全机关干部结对帮扶、签约医生健康帮扶、县级干部包村联乡、爱心企业联系到村的“双帮双联”帮扶体系,选派100支驻村工作队、439名党建指导员、3400余名机关干部开展帮扶,形成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扶贫大格局。
坚持分类施策,拓宽增收渠道。我市把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工作,拓宽多元增收渠道。实施产业扶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带贫主体106家,带动贫困户2609户6942人稳定增收;发展花石镇河东张村、磨街乡刘门村、鸠山镇张家庄村等多个“一村一品”扶贫产业村。探索“旅游+扶贫”模式,实现综合收入1.8亿元。发展村集体经济,探索乡村旅游型、资源开发型等8种发展模式;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512万元用于发展457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
坚持现行标准,推进政策落实。我市认真开展“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回头看”,逐村逐户排查政策落实情况。制定“1+6”兜底保障方案,提升集中兜底和居家兜底保障质量;市财政投入资金194万余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等“6类人群”38867人购买返贫险。
坚持跟踪管理,巩固脱贫成效。我市开展扶贫领域“四个不摘”专项行动,建立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对53个摘帽脱贫村和所有脱贫户定期跟踪监测、综合研判,及时发现影响巩固脱贫成果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前防范处置;对于收入6000元以下的群众,采取安排公益岗位、提高公益岗位工资标准、开展社会救助等方式,稳定提高收入;对于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实施监测帮扶,精准施策。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步,我们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做到思想不乱、工作不断、劲头不松、力量不减,围绕成效巩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稳岗就业等重点工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市委副书记陈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