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推动铸造产业行稳致远

——顺店镇铸造产业转型探索报告

    顺店镇铸造企业共100家,规模以上铸造企业25家,产业年总产能46万吨,年均利税1800万元,年均税收贡献率85%以上,直接带动就业人员5000人,是顺店镇经济运行当之无愧的压舱石、定盘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攻坚期,顺店镇“小而散、低产低效”的铸造产业已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怎么实现我镇铸造产业高质量的转型升级,是下一步要考虑的主要方向。
    企业的转型升级符合党中央“十四五”时期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迎合省委省政府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及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要求,更是助力禹州市党委政府建设“工业强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关系到全镇8万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实现顺店镇铸造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一、产业特点及现状
    (一)种类繁多、品类齐全。全镇铸造企业主要生产各类汽车配件、新能源汽车模具、农机配件、工程铸件、柔性铸管铸件、消防器材、水暖器材、机床配件、工业用缝纫机等十几个种类,数百个品种,能够制造85%以上的铸件毛坯产品,满足市场各类需求。
    (二)技术过硬、销路畅通。因受益于经济大环境,乘着国家兴基建东风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兴起,我镇的铸件产品供不应求,工程铸件畅销全国各地,汽车配件供应江浙地带的汽配市场。其中毛吕铸造公司的铸件产品在国家奥体中心体育场的改扩建中被采用;许昌市淮海机械有限公司的汽车模具产品为比亚迪等新能源龙头企业供货。
    (三)工艺齐全、潜能巨大。虽然目前我镇铸造企业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仍以黏土砂造型工艺为主,但随着本地模具厂的发展与配套,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更加绿色高效的消失模生产工艺、覆膜砂生产工艺、树脂砂生产工艺、离心泵生产工艺,大大提升了我镇铸造产品的精准度与成品率。目前,米庄村的禹州市万源多机械有限公司、顺西社区的禹州市新顺机械加工有限公司采用平行生产线,西刘庄村的禹州市畅通机械有限公司采用垂直生产线,基本实现了生产自动化,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一)集约性不强,产业链条不完整。一是产品多为半成品,档次不高。铸造产品多为需再深加工的毛坯件和半成品,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二是产业链条不匹配。由于产业没有形成链条效应,多数利润被下游机械加工企业赚取,当地模具产业发展不充分,设备落后且种类较少,不能满足我镇铸造行业刚需;三是产业集聚性不强。
    由于大多数铸造企业都聚集在村中,与居民住房混在一起。企业小而分散,遍地开花,没有一个规划完整、建设有序、功能完备、科学发展的铸造特色工业区。
    (二)前瞻性不强,管理创新较落后。我镇铸造企业全部为民营中小企业,企业管理粗放且多为家族化管理模式,进取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足,整体素质较低。技术能力上,技术人员及技工较少,多为传统砂模技工,对提高全镇铸造产品的质量与技术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抗风险不强,易受外部因素冲击。一是企业用地难以解决。由于国家实行土地整顿,部分企业的技改项目无法落实用地情况,企业扩大再生产遇到瓶颈;二是企业融资困难较大。商业银行对企业信贷管理要求提高,符合条件及具有合格资信等的企业较少,目前的信用担保对小企业的作用有限,使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不利于企业快速发展;三是环保形势越发严峻。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企业技改及环保升级成本越来越高,大部分企业已经没有能力升级配套设备。
    三、铸造行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筑牢基本盘、提升“硬”实力。一是守正创新。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打造高质高效的生产体系;二是绿色发展。以产业提升为引领,提高环保B级、C级企业占比;三是产研结合。推进校企合作、研企合作,以技术创新助推产业转型。
    (二)延长产业链,“铸”就“硬”名片。一是多策并举发展配套产业。通过以商招商、以友招商、政策招商等多种形式配套新型消失模具、沾漆喷漆企业入驻,变卖毛坯为售成品,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联产联做、化零为整。以顺店镇绿色铸造指挥部为依托,整合全镇产能分配,统一管理、科学运营,企业由单打独斗变为强强联合,为实现产业现代化转型打好基础;三是树立品牌、提升影响。打造“顺店铸造”品牌,以“大合力”铸就“新名片”,变“小商铺”为“大商超”,续写“华夏铸造第一镇”新篇章。
    (三)优化营商环境,展现“硬”作风。结合省委省政府部署“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及市委市政府“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顺店镇党委政府及各村两委干部同心协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纾困解难强化服务,创新助企方式,切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电力、资金、土地等问题和“卡脖子”难题,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各类项目专项资金、技术创新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等,改变企业各自为战的现状,群策群力保障顺店的铸造产业行稳致远,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