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窝窝”里种出“金疙瘩”

    刘门村是我市西部的一个深山村。日前,沿着蜿蜒的山路,笔者来到磨街乡刘门村。在距刘门村村口不远处搭建的一座座大棚里,正在晾晒一串串红彤彤的柿饼,站在村口向远方的山坡上望去,是一眼看不到头儿的柿树林……
    “山上这4000多亩柿树,就是俺村的‘金疙瘩’。”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李海亮说,刘门村富过也穷过,现在刘门村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围绕柿树种植,在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开发柿饼附加产业上做文章,走上了乡村振兴的道路。
“试验田”里传喜讯
    刘门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煤窝窝”村。从最初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山村,到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9个的煤矿,再到2009年最后一座煤矿被关停没了收入,曾经的富裕村又成了我市53个省定贫困村之一。习惯靠“煤经济”吃饭的小山村失去了动力源,党员群众陷入了迷茫:刘门村该往哪里去?
    转型发展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立足实际。刘门村自古以来就有种柿树的传统,柿子既能鲜食,晒干了存起来还能救灾荒。然而,转型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由于不懂市场和技术,引种的黄金柿含水量大,加工出的柿饼和柿子醋品质不佳,卖不出去。初次创业失败了。面对挫折和群众的不满,李海亮没有失去信心。他们通过分析查找原因,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改种甜度高、营养丰富的尖柿品种。为了取得经验,他们先是在30亩“党员试验田”里试种,并请相关农技专家,根据全村的土壤、气候、海拔等摸索出一套种植方法,手把手地教村民。
    2015年,30亩尖柿挂果了,一个个橙红的柿子挂满枝头,果肉甘甜,口感极佳,不到10天就销售一空。“党员试验田”的成功让全村群众看到了希望。2016年,刘门村种植尖柿800亩,目前已扩大到4100亩。
柿子树变摇钱树
    柿子种出来了,但咋卖出去?该村成立了柿柿如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和三阳、润泉、绿航、柿子红等合作社,在进行传统市场销售的同时,充分利用电商、抖音、微信等销售模式,实现网上域外销售,打响了“刘门柿饼”品牌。2020年10月,刘门村举办第二届柿子采摘节和抖音大赛,吸引了40多个游客团前来采摘,仅平顶山市就先后来了16辆大巴800多人。
    辛勤的努力,换来了收获。在刘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柿树,村民们还能到合作社里上班挣工资。2020年,全村已挂果的1850亩柿树,采摘鲜柿近20万公斤,再加上加工的优质柿饼和柿子醋,总收入将达到500万元。
    刘门村摘掉了贫困帽子,实现了由贫困村向产业强村的跨越,2020年9月,该村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这柿树就是俺的摇钱树,我今年光鲜柿都卖了6万多元!”村民侯应霞高兴地说。
扩大发展迎未来
    红澄澄的柿子和沉甸甸的票子,让刘门村再次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路,而换届选举就是党员群众对干部的公正评价。在2020年11月5日村党支部进行换届选举时,袁铁良、张文正、高圈等几名80多岁的老党员都坚持到会参加选举。“咱村能把柿树种出名堂,让群众有钱花,都是海亮的功劳啊,咱不选他选谁?”高圈激动地说。
    2020年12月6日,是刘门村村委会换届,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请假回来,参加投票。在所有参加投票的519名村民中,李海亮以超过95%的赞成票当选新一届村委会主任。
    “下一步,刘门村要在周边村镇扩大柿子种植面积,并在深加工上开发新品种。同时,在柿子采摘、品尝的基础上,发展民宿、农家乐等吃住玩乡村旅游一条龙服务,决不辜负群众的期望!”李海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