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大师张冠军的非遗情怀

    一个窑厂,一座博物馆,一个唐钧小镇,一个非遗传习馆,一个红色教育基地,一处农耕文明的缩影……这些看似不关联的场馆,集中落成在禹州市西北一个叫玩花台的小山村,像一颗颗闪亮的串珠,在这片因唐代古窑址而闻名的土地上闪耀。又像一株千年的文化老树,不断绽放出绚烂的花朵。而这株老树的培育者,就是河南省级非遗传承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张冠军。
    穿着朴素,不事张扬,平易近人又和蔼可亲,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这是张冠军给所有人的第一印象。张冠军大师是土生土长的苌庄镇玩花台人。自幼热受古陶瓷,常年辗转于各处古窑址进行考察研究。中年从商,各个行业均有涉猎,1991年建起了自己的宇翔卫生陶瓷厂。在各个商业版块全面向好,适合集中发力的关键时期,张冠军却放弃了扩大经营,回笼资金,回归了自己的初心:艺术陶瓷。
    在他看来,唐代先人在苌庄镇留下了多达十余处,涵盖9.6平方公里的古窑遗迹,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每一个有文化情怀的人,都应该沿袭先人足迹,进行挖掘弘扬。2012年,他在唐代苌庄窑遗址之一的玩花台,创建了大唐钧窑,随后,采用巡回式地宫格局,建设了唐钧博物馆。
    这是一个国内首家被省文物厅授牌的民办唐钧博物馆。古色古香的三进式四合院内,拾级而下,曲径通幽,在每个回还转折处精心设计布局,按照中国陶瓷史的历史纪年,陈列了张冠军多年来研究、收藏、借展的约5000件古陶瓷。其中完整器之多、形制之丰富、年代脉络之清析,为很多公办博物馆所不及。特别是馆藏的唐代苌庄窑出土的壶、注子、罐、盘、碗、盏、洗、钵等代表作,一应俱全,涵盖了黑瓷、白瓷、黄瓷、青瓷和绿釉瓷,以及唐代花釉瓷。唐代花釉瓷被称为唐花瓷,理论界普遍认为,唐花瓷基本上具备了高温窑变的天然特征,是宋代钧瓷的前身,一般被称为“唐钧”。因此,张冠军的博物馆也于2015年被省文物厅授予“唐钧博物馆”。
    以大唐钧窑为平台,以唐钧博物馆为依托,十年来,张冠军不忘初心,一步一步的打造他以唐钧和非遗文化的“文化道场”。2018年,依照历史传说修建了“张翁桥”,建成了唐钧文化广场。2020年年,建成了唐钧非遗传习馆。
    在非遗传习馆内,不仅展放了制作唐代苌庄窑瓷器和宋代钧瓷的瓷土、釉料的各种用料,以及详尽的工艺流程,还利用沙盘模型制作了唐代苌庄周边的十余处老遗址的所处位置、山脉及河流走向、村庄布局等信息,为窑址文化研究提供了现场依据。用模型复原的形式,复原了古代制瓷工艺中取火制泥、秘方制釉、拉坯成型、素烧釉烧、开窑捡选等诸多主要工艺流程,形态生动,一目了然。同时,馆内设非遗传习体验拉坯转盘40台,可分组容纳100人以上团队同时参观体验,达到了钧陶瓷文化社会传承的良好效果。
    非遗传承,不光要传承文化,更要传承历史。2021年,在非遗传习馆内,张冠军又建成了具有苌庄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他全面收集了苌庄镇周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先烈的资料,以实物和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了全面展示,重点展出了苌庄七烈士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警示和教育后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永葆革命初心,牢记为民使命。
    农耕文明是华夏民族的根。多年前,张冠军就致力于农耕文化的收集、传习和弘扬,2021年,他再次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禹州市第一家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华夏农耕博物馆。馆内布局精巧,包罗万象,集中展示和回忆了农耕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具、家具、纺织、打铁等传统器物,马车、马灯、花轿、纺车、雨具、花轿、八仙桌、老灶台、称、耧犁锄耙……等等应有尽有。“很多人们不记得、不认得的器物,都是农耕时期的时代记忆,人们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张冠军心系传统文化,把农耕文明的根留住,传承下去,是他的初心,也是他的执念。
    2021年,大唐钧窑与蕴成企服相识,他们与张冠军深度沟通,反复推敲构思,决定将代表中国瓷器最高标准的钧瓷和代表君子之风的竹子结合,做成了一件牢记家风、联络亲情、传承世交的“家礼”作品,既延续了钧瓷“国礼”的最高概念,也为新时期钧瓷的发展拓宽路径。
    每年一个新步伐,每年一个新台阶。2022年来,张冠军再次克服困难,重点打造以农耕文明、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唐钧小镇文化园区,重点内容为:窑洞记忆、石磨盘、姓氏文化、非遗墙画等,通过几个月的建设,各个主题框架已初具规模,预计年底前建设完工。
    建设非遗场馆,是留住中华文明的根脉,是保存好一段历史。基于历史不断开拓,就是点亮一盏未来的灯。张冠军大师以陶瓷为载体,以“家礼·传承”为主题,打造并推出的“竹韵”家礼系列,就是对陶瓷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竹韵七件套中,蕴含了高风亮节、坚守气节的家风传承,突出了节节高升的美好祝愿,显现了博大包容的盛唐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