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州连姓:“兄弟进士”传佳话
“我姓何,今生何求只为你;我姓钟,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我姓连,闻道阳都女,连娟耳细长……”
你是否还记得曾红极一时的姓氏游戏?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情话……
近日,笔者来到禹州市褚河街道办事处老连社区,探寻禹州连姓的过往。
姓氏溯源 禹州连姓系山西上党连姓分支
“连姓来源有多个版本,有的说是出自高辛氏,有的说是出自芈姓,还有的说是源于官位。”当日下午,禹州市连氏文化联谊会会长连运涛告诉笔者,连姓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
据了解,连姓的起源历史十分古老,先秦时期名登《左传》的连称,是一个最为显著的例子。据考证,该支连姓家族发祥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算起来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而过去的很多姓氏学者甚至将其推溯到上古时期。这派说法在史籍《姓氏考略》中有明确记载:“出自陆终三子惠连之后。”惠连,是陆终六个儿子中的老三。陆终,则是祝融氏吴回之子。吴回,又是颛顼帝高阳氏的曾孙。高阳氏,则是黄帝的裔孙。
“连姓家族的组织情形实际上相当复杂,除上述源自惠连和连称的两支外,还有数个不同的组成分支。”连运涛说,《姓氏考略》上的连尹和连敖,都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官职之名。依照《左传》的注疏,连尹是一种射官,后来楚国的确有人以“连尹”两个字为姓。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上就有一名叫连尹襄老的楚国人。连敖,是类似连尹的一种职位不甚高的官职。当年韩信亡楚归汉时,就曾委屈地担任过这种官职。
而禹州连姓,则是明代初年从山西洪洞迁到禹州的。“随着连姓居民不断增多,目前禹州以连姓命名的村庄有11个。”禹州市连氏文化联谊会理事连如松说,禹州连姓系山西上党连姓分支,一世祖连海迁到河南禹州,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播迁19个乡镇61个村庄。
从禹州迁往外县(市)并与禹州连姓保持联系的,有郑州、新郑、长葛、舞阳、遂平、汝阳等地连姓。其中,禹州连姓总人数在中国北方位居第一,在全国也仅次于广东的大布连氏和福建的坝头连氏,位居第三。
以学传家 逐渐成为禹州的名门望族
当日,在连如松的引导下,笔者走进了连氏祠堂。这座很具有年代感的建筑,记录着连姓家族的荣光。
“连姓人才辈出,这与我们以学传家是密不可分的。”连如松说,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连样(字天锡)中举,明成化初年初仕山阳(今陕西省东南部)县尹,后任齐河(今山东省西部)县尹,为防运河决口筑堤栽柳,被当地人称为“连公堤”。
也就是从连样开始,禹州连姓大族初露端倪。
比连样稍晚出现的连泮(号嵩阳),由生员出任霍山县(今属安徽省)典吏,其因文章有名于时,与新郑高存庵兄弟、襄城姚文轩和颍上(今属安徽省)邢后坡、大梁(今开封市)的曹少川、长葛的朱兰皋、张元进一起,号称“中原八俊”。
因连泮去世较早,他的两个儿子连格、连标就由友人张元进抚养成人,并耐心教导,参加科举考试,相继考中进士。
据统计,科举制度实行以来,禹州连姓出现过2名进士、8名举人、6名贡生。
禹州市火龙镇龙池村的连殿卿,从2002年开始倡修《禹州连姓族谱》,之后他走村串户广泛收集资料,听到哪个地方有连姓,不管路途多么遥远,或骑车或坐车,都要去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历经5年的时光,《禹州连姓族谱》终于问世。
名人辈出 兄弟双进士,邑里传佳话
连姓人数虽然不多,名人却不少。
连舜宾,字辅之,宋代应山人。他年少的时候应乡试没有考中,于是回家供养父母,再也不去考试了。他的财产很多,都被他用来救济当地的老百姓。闲暇时间,他就专心教育他的儿子连庶和连庠。他常常对别人说:“我不要财产,教育好我的儿子就是最好的财产。”
后来,他的两个儿子都考中进士,当了县令。他们都很有名气,为官清廉,老百姓对他们都有很高的评价。
相传连庶聪敏、清廉、官清如水,人们叫他“连底清”;连庠看事透彻,像冰一样透明,处理政事严肃,像冰一样让人感觉冷冷的,人们叫他“连底冻”。
连姓名人除宋代的连庶、连庠兄弟,广东著名转运使连南夫外,还有明代的按察使连镛、19岁中进士的连楹等,以及近代、当代的连星海、连横、连震东、连贯、连谋、连战、连辑、连云山等。
而在禹州,“兄弟进士”连格、连标的故事广为流传。
连格,字小嵩,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中举,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登进士第。初仕大同知县,终官御史。
连标,字孟准,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中举,第二年连登进士。初授掌旨册封传递的官行人,后选升山东道御史,曾因上书请立太子,几乎犯下意想不到的大罪,而他却不以为然,仍然该说就说,铁面无私地弹劾贪官污吏。后来,连标再升副都御史,做了许多实事。连标因积劳成疾去世后,获追赠右都御史。连标居显位不忘乡里,曾捐俸办义学,置义田照顾族亲,使得连姓大族越发兴旺。
中国人的姓氏就像一枚标签,时刻与“家”的命运共同进退。在连运涛、连如松的娓娓讲述中,我们了解了禹州连姓迁移、坚守、改变、延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