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熬夜联想到精神内耗
“失眠”放在上世纪80、90年代是个很难看到的词,可放到现在,几乎人人都有过“失眠”。
“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你看隔壁的某某”、“没见过比你更差的学生了”、“你怎么就考不好呢”……多少人伴随着这些沉重的话语一步步长大,生活给予他们太多压力,从而变得敏感、自卑、不自信。
毕业工作后,以为终于解放,可面临的却是更大的挑战。你和你的朋友、同学,阶级差距会越来越大,你开始接受自己只是普通人的事实,你要为了生活下去拼尽全力,可付出常常得不到对等回报。
就算这样,白天也要做个“正常人”,社交、学习、工作、嬉笑,这些积攒的压力,都会在安静的深夜,反哺自身。
你知道已经很晚了该睡了,明明很累,却睡不着。其实,只是不想睡而已,此刻,时间独属于你,可以自由补充多巴胺(快乐),可以自由地伤春秋悲,可以不用在意别人目光,可以短暂放下“明天”的烦恼。
在这庞大的压力下,你变得更加谨慎,常常陷入自我拉扯中。
这让人联想到最近很火的一个词——精神内耗。在物质和资讯极度丰富的今天,一部手机,几个软件,仿佛可以把控自己整个生活,熬夜刷手机获得了片刻的放松和短暂的愉悦,过后看到熬夜猝死的新闻又开始后悔。一边熬夜,一边愧疚,实际上是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不敢正视问题,这种熬夜,何尝不是一种精神内耗呢?
“精神内耗”其实并非心理学上的专有名词,也不是医学术语,最近短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播出,“二舅”的故事火了,之所以会火,是因为它一方面反映了当下不少人存在的一种情绪状态,即想得太多。譬如当前很多人存在的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如对未来的迷茫、对职场的担忧、对现状的不满等。
当然,光靠一条视频,来治好大家的“精神内耗”,这是不切实际的。相反,这也许能让大家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生活是否真的出现了间隙。可能我们太纠结于做与不做,却忽视了到底做什么。也许从现在开始,我们能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想要摆脱精神内耗,要多关注当下、把握现在。
过去与未来,既不能改变、也无法掌握,而我们可以把握的只有当下。因为生活总是会有“意料之外”、“不如意”的时候,试着去接受生活中会出现负面事件,接纳自己会有负面情绪、有不足、有不擅长,自我接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放下心理上的纠结、执着,减少思想消耗,从而坚定地走好现在的路。
事件往往都像硬币有两面一样,也有好有坏,只关注到负面则容易持续沉浸于负性情绪中,而难以体验到生活中的积极、快乐、满足。尝试积极、全面地看待,对现实才更有意义,为内心提供更多积极的动力,进入良性循环。
对于当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不必要的“精神内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与其一个人活在对过去的自责里、对未来的担忧里,不如行动起来,用行动去证明你之前的自责和担忧、焦虑和不安,到底有没有必要。
想要消除不必要的“精神内耗”,可以尝试着给自己树立一个规律的作息表、运动计划、短期和长期工作目标等等,一步步地去完成它,在这过程中,或许你可以发现更为积极的一面,也可以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