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因“避讳”而被改名的中药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古代,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字来代替要避的字。就连一些中药也有如此“遭遇”,下面这些中药就是为了“避讳”而改名的。
山药:山药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改名换姓”。山药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名为“薯蓣”。到了唐代,为了避讳唐代宗(李豫)之讳,改名为“薯药”。到了宋代,又为了避宋英宗(赵曙)之讳而改名为“山药”,并一直沿用至今。
玄明粉:玄明粉是芒硝风化所得,又被称为“风化硝”。同样为避康熙皇帝之讳,改“玄”为“元”,故又得名“元明粉”。现两个名字都可用。
延胡索:延胡索在历史上也经历了数次“改名换姓”。早在南北朝时期名为“玄胡”,唐代始有“玄胡索”之名(见陈藏器《本草拾遗》)。元代王好古曰:“本名玄胡索,避宋真宗讳,改玄为延也。”因而得名“延胡索”。明代《药品化义》中又改称其为“元胡索”,现行中医教材仍采用“延胡索”之名。常简称之为“元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