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助乡野嬗变
——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钧瓷文化推广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墙头上的钧瓷。 摄影 王增阳
青年陶瓷艺术家杨根成在布置展厅作品。 摄影 王增阳
一场大雨过后的神垕镇槐树湾村,青山叠翠,绿荫蔽日,山间溪水潺潺,巨大的古槐间飘浮着淡淡的水雾。上千只陶砂锅组合成的院墙和一组组不同形态的雕塑静静地浸润在古镇中。
槐树湾村位于神垕镇西2.5公里处,村子周边以山地、丘陵为主,植被茂密,环境优美。从村落分布来看,槐树湾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数年前村民迁居的新村,另一部分是如今逐渐被艺术家改造的荒芜旧村。槐树湾大多数村民都住在大刘山半山腰的窑洞里,后来因地处煤矿塌陷区,村里人渐渐都搬到山下去住,半山腰的房子也就空了出来。人口大量从老村迁出去之后,槐树湾老村便成为“空心村”,老村部所在地多栋老宅院、古建筑等都保留下来,从明清时期到民国时期、建国初期的传统的老宅院、老房屋、老窑洞大量留存。
2015年,我市开展“双百、双万”驻村工作,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派出工作队入驻槐树湾村。驻村工作队了解到槐树湾村的陶瓷裸烧技艺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以前村里烧裸烧砂锅的比较多,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都不做了,现在这种裸烧工艺几近失传。
侯景炎老人是槐树湾村陶瓷裸烧工艺的传承人,他的院子里有一座用了几十年的小窑炉。他从十几岁起就跟随师父烧裸烧砂锅,一直坚持到现在,如今成了村里唯一烧裸烧砂锅的陶艺人。
2017年,驻村工作队提出了建设裸烧陶艺村的思路,提倡把空房租出去,让外边的陶艺家们过来创作,激发老村落的活力。俗话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神垕镇是钧瓷的发源地和唯一产地,神垕钧瓷享誉全国。在槐树湾村,海内外几近失传的陶瓷裸烧工艺依然在薪火相传。如何让槐树湾的名字走出去?如何让钧瓷文化为槐树湾带来新的生机,成了摆在驻村工作队面前的第一要务。
2017年9月14日,河南郑州,位于农业路上的河南博物院广场上竖起一座由砂锅打造的奇特艺术品,吸引民众围观拍照。该作品呈圆环形,共由两千多个圆形砂锅组成,从远处望去酷似一块玉璧,被民众戏称为“和氏璧”。这就是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借助河南博物院为槐树湾村“立名”迈出的第一步,并很快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影响。
2017年,槐树湾村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裸烧陶艺村”,随即吸引了国内外很多艺术家来这里创作,初步形成北方小有名气的国际裸烧陶艺村。2018年,槐树湾村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2019年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现在入驻槐树湾村的陶艺家分别来自江西、江苏、河北和河南省内南阳、周口等地。他们成立的陶艺工作室、画室、体验馆、展览馆等已成为“神漂”一族的栖息地。
如今,在国际裸烧陶艺村存在的早已不单单是裸烧技艺,以钧瓷烧制技艺为代表的很多陶瓷烧制技艺,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几年前,杨根成、董智博、李明法、李峰等立志要在陶瓷艺术上有所开拓的青年钧瓷艺术家,陆续从神垕镇区撤离,将创作空间设立在了当时还很破旧的槐树湾旧村。
青年陶瓷艺术家杨根成是河南周口人,也是较早的“神漂”一族成员之一。2014年,他在槐树湾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杨根成擅长人物造型,他把人物与钧瓷雕刻相结合,造型夸张而不失分寸,服饰纹路粗犷而不失细腻。在他的展厅里有许多钧瓷雕塑人物作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还有安阳的黄青冰、郑州的董先生等,无数个青年艺术家、追梦人正在这座小山村里用汗水铸造着心中的梦想。
三味瓷屋、九品窑、壶说八道……这些青年艺术家们建立的别具一格的窑口,见证着槐树湾这片艺术创作空间的创立与发展,也向人们展示着神垕古镇弘扬悠久陶瓷文化的更多途径和可能。
2021年,在河南省旅游创客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村的基础上,槐树湾村入选第六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工作队坚定信念,不忘初心,从“双百、双万”到“脱贫攻坚”,从“钧瓷文化志愿服务进乡村”到“乡村振兴”,在推广钧瓷文化的道路上从未停歇。
如今槐树湾村正紧密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依托钧官窑址博物馆的文化、技术力量,着力向深层次打造“国际裸烧陶艺村”,使产品向精细化发展,把“文化游、研学游休”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产业链,为打造高标准旅游景区而努力。
从一度贫困的空心村到“国际裸烧陶艺村”,如今,游客络绎不绝,艺术家纷纷驻场入村,钧瓷文化正以它特有的力量,让老家的乡土重焕生机与活力,让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第一次在家门口有了种地以外的收获。乡村振兴需要一代一代的接力和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更需要有文化、有内涵、有灵魂、有未来、有意义的志愿服务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