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航:保持军人作风不褪色

    在颍川办尹庄村核酸采集点,每天除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外,从早到晚都能看到一位身穿红色志愿服装的小伙子,一会儿拿起喇叭让大家排好队,注意保持距离,一会儿又帮助医护人员扫码,一会儿又搀扶着年龄大的老人来采集,一切采集工作结束后,他又驾车把采集的样品送到检验地点……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村里的领导劝他休息一下,他总是笑着说:“我年轻,不累。”他叫赵航,是今年元月份复员的志愿兵转业军人。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志愿兵转业后要提前一年回到家乡,积极参加社会各项活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赵航2009年12月参军后,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锻炼成长并转为了志愿兵。同时,他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争当先进,积极参加有益的部队活动,并光荣地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到今年元月份,在部队服役12年的他转业了,来地方自我锻炼一年。
    环境变了,但他在部队的作风没变;相处的人员变了,但他在部队的习惯没变。他时刻想着自己曾是一名军人,是一个共产党员。他仍然沿袭着在部队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习惯。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后开始出家门跑操,然后回家打扫庭院卫生,和母亲一起吃过早饭后,他就和身为党员的母亲一起到村里来帮助村里做工作。按照常理,20多岁的他,家里优越的条件,本是无忧无虑的,没有负担也没有什么责任,享受着部队丰厚的薪酬。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却让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临近春节,他放弃了休息,投入了紧张有序的抗疫战斗。自己是个退伍兵,也是个共产党员,在这个紧要的关口和时间里,也要尽力到一个军人和共产党员的责任。
    封控,无重要的事不要出家门。这是预防新冠的主要措施之一,戴口罩、常洗手、常通风...等等这些常识必须让广大群众了解、知晓。为了搞好宣传,他自制了一个电喇叭,在居民住的院墙外,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宣传,他从社区东头走到社区西头,他的声带因多天的大声呼叫嘶哑了,最后发展到疼得吃不下饭。村里干部劝他说,休息几天再宣传。他说:“我年轻,这点痛比起在部队训练时轻的多了。”母亲见他吃不下饭,就给他打了几个鸡蛋,用热水沏着喝,就这样他一直坚持了10多天。同时,在街上巡逻时,他也尽职尽责,发现有人走出家门,他便马上上前,先问明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能劝说回家的就劝返,确实需要外出的,他就打电话向村干部汇报,得到答复后,便亲自帮着为他们办理外出手续。封控期间,一位60多岁的姓赵的大伯要外出,说自己在家已经三天了,没吃青菜。赵航对他说,你回家,等着我去给你买菜。半个小时后,当赵姓老人接到一大包蔬菜后连声说:“这菜全家能吃上几天了,这孩子在部队里锻炼成了。”那场疫情,一直到春节前才结束,赵航每天都去值班、巡逻。那些天,天气寒冷,有时做核酸的晚上还下着雪,空旷的值班点上冷风嗖嗖,加上飞舞的雪花,冻得他加厚了几层衣服,但他无怨无悔,工作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
    平静下来后,母亲曾问他,你在家从没吃过这些苦,你后悔吗?他对母亲说:“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因为我为抗击疫情尽了力,尽管微不足道,但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这是我踏入社会后的重要实践活动,很庆幸我受到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洗礼和锻炼。”
    随后的几个月里,为了更加适应社会,他打过工,体验过经商,凡是没经过的他都想亲自去做一做。今年7月份,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市里又决定在全市设立48个便民核酸检测点,尹庄村也是其中之一。这个检测点,人员繁杂,流动人口多,外来打工的也多,再加上它和梁北、褚河、范坡等乡镇紧邻,任务量大,工作时间长。赵航辞去了其他工作,又回到了村里,配合村干部和医务工作者,天天不间断做便民核酸检测,在奔跑,在辛苦,在为疫情防控出着力,流着汗。
    作为一名将要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的转业军人,赵航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在转业待岗在家的这几个月,为乡邻做了不少好事。7月28日晚上,8组有个10多岁的小孩儿叫薛力源,骑一辆电动车在小巷里经过,不小心掉进了70公分深、1尺多宽的排水沟里,赵航先是把孩子救上来,把孩子安全送回家,又去联系村干部,协助他们修好了被大车压坏的路板,避免这类事故的再一次发生。我们在核酸检测现场上看见一位80多岁的杜灵芝老人,因行动不便,被一小伙子搀扶着,又是搬凳子,又是帮忙扫码采集核酸,采集完后又帮助送回家。问了村干部,这小伙子是谁?他们说是赵航。
    平日里,赵航母亲为村民提供纯净水,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购买了水后,不论离他家多远,赵航都热情、主动为他们送到家,对一些有困难的,他和母亲免费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