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就民生幸福温暖底色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市民政局凝神聚力兜底线、保稳定、促发展,聚焦“关键小事”,解决“民生大事”,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民政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有力服务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兜底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近年来,市民政局牢记初心使命,凝神聚力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各类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群众困难心头挂,民政事业大步行。十年来,全市社会救助工作以“规范管理”为主线,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持续提标扩面,救助程序规范有序,及时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面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特困供养救助与孤儿救助为辅、临时生活救助与残疾人两项补贴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在困难群众救助方面,我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2012年的每人每年不低于1500元提高到2022年的不低于5400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由2012年的87元提高至2022年的210元。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2012年的每人每月260元提高至2022年的630元;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180元提高到2022年的315元。特困供养标准由2012年集中供养每人每年264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1500元,调整为2022年城市特困供养每人每年9828元、农村特困供养每人每年7020元。
在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方面,我市逐年加大孤儿与困境儿童救助力度,孤儿救助标准由2012年每人每月600元上升至2022年的1050元。2020年起,我市实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政策,按照孤儿救助标准进行差额补助。目前,我市共保障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人数289人。为强化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我市逐步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在全市各乡镇(街道)配备儿童督导员26名,配备村(居)儿童主任678名,实现村(居)儿童主任全覆盖。在开展困境儿童排查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社会散居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对象的关爱服务工作,为孤困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温暖成长环境。
从2016年起,我市启动重度残疾人护理与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两项补贴标准均为每人每月60元。目前,我市有9393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3807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2020年,禹州市福利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2012年至今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1872人次,救治公安部门护送的流浪乞讨危重病人、精神病人612人次,救助安置社会弃婴39名。
养老服务事业快速发展
9月8日,在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市民政局组织志愿者走进方山镇中心敬老院,为老人送上节日祝福,并送去了米、面、油、水果、月饼等礼品。当天,志愿者们还与老人们促膝交谈,关切询问身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情况,叮嘱老人们早晚温差大,注意增减衣物,保重身体,用朴实而真诚的行动表达对老人们的关心关爱。
“感谢党和政府,我们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心情也好。经常还有人来看望我们,感觉很幸福。”80多岁高龄的艾随甫老人眼里含着泪花,含糊不清地说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守护“最美夕阳红”成为民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十八大以来,我市结合实际,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从“有”向“好”转变,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我市共有43家养老机构,乡镇敬老院共29所,养老床位5047张,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到69.6%。
2018年至2021年,我市先后投资9000余万元对敬老院硬件设施及居住环境进行提升改造。2021年以来,以提升敬老院养老服务品质为目的,积极推动敬老院公建民营,促进乡镇敬老院向具备医疗护理、养老服务等功能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2018年以来,我们先后投入700余万元对镇敬老院进行改造提升,建设各类住房99间,目前已入住特困户、脱贫户、托老托养和重残兜底户99人。2022年8月1日,引入河南禧仁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对镇敬老院实行公建民营,实施适老化改造和个性化服务。”方山镇镇长李华勇介绍道。
不只在农村,城市的养老服务水平也在日趋完善和优化。近年来,我市共建设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6个,实现街道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全市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城镇养老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为推动老年福利由救助型向普惠型发展,2013年7月,我市开始实施90岁以上高龄津贴制度,2019年1月高龄津贴从90岁以上扩面至80岁以上,按照80-89岁老人每人每月50元、90-99岁老人每人每月100元、100岁及以上老人每人每月300元标准发放,实现了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全覆盖。
基层社会治理稳步推进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加快慈善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市民政局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方式方法,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
近日,我市顺利通过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结项评估。近年来,我市以列入国家首批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为契机,积极探索实践,完善治理体系,推动社区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以增强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为重点,不断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深化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社区功能持续完善,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全市26个乡镇(街道)678个行政村(社区),其中社区106个(城市社区25个,村改居社区81个)。25个城市社区全部按照“一有七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设置,被评为许昌市示范社区13个,规范社区10个。
“以前盖个章,办个事都得跑回老家,很麻烦,现在好多了,自从有了社区党支部,‘有事找社区’的承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在颍川街道恒达社区,前来办理新生儿医保的居民郭小会高兴地说。
颍川街道恒达社区成立于2018年,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有困难找支部,有需要找社区”已成为社区居民的普遍共识,有效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为了能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我市积极拓宽社区人才来源,十年来,先后通过公开招聘、军官转业安置、市直单位选派等形式壮大社区骨干力量,致力于打造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同时,还积极推进“党建引领共同缔造”行动,发挥城市社区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主题宣传活动。今年以来,各社区相继开展“五社联动聚合力,社工服务暖基层”、疫情防控知识宣传、防电信诈骗宣传、普法宣传、义诊、义剪等特色志愿活动800余次。
9月5日,市慈善总会在南城门中锋游园开展“中华慈善日”暨“99公益日”宣传活动。当天,工作人员向过往居民详细讲解参与慈善活动的途径和方法,能够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捐赠人的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及“99公益日”活动的意义和参与方式……营造了人人关心、个个参与慈善事业的良好氛围。
2018年,禹州市慈善总会成立,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慈善捐赠,充分发挥慈善工作在困难群众关爱帮扶、疫情防控等方面的作用。2020年、2021年疫情防控期间,共接收社会各界疫情防控捐款4485.5万余元、捐赠物资折价1116.8万元,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年全省慈善“99公益日”活动期间,接收到网络募捐资金1148.2万元,位居河南省各县市区第13名,获得河南省慈善总会表彰。
投资90余万元为城区230条道路更新安装了942套道路名称标志牌和14套桥梁名称标志牌,并投资133万元为城区及四个街道编码制作安装了15余万块“二维码”门楼牌;对全市城乡亡故人员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全免;全市21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已完成建设任务,并达到了安葬条件……一件件民生实事深入人心,一个个惠民举措落地生根,不仅体现市委、市政府对民生问题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而且引领全市基本民生保障迈入新阶段,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民政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将继续紧跟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的步伐,奋勇前进、笃行不怠,努力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为我市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文明新城’贡献民政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市民政局局长杨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