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两山”理论,大力实施污染减排,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以更有力的执法监管、更周全的帮扶服务、更科学的管控手段和更完善的生态文明体系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三类水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初见成效。
走进鸿畅镇李金寨村,干净的村道、清澈的水面映入眼帘。村南的人工湿地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朱红色的木质小路曲径通幽,村民三三两两漫步其中,悠然自得。“原先这里是一个污水坑,现在成了我们的湿地公园,村民们经常来到这里散散步、拍拍照,非常惬意。” 鸿畅镇李金寨村民李新生笑着说。
李金寨村的生活污水处理湿地是在昔日污水沟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为了解决当时的污水问题,李金寨村在市环境保护局的帮助和支持下,在村里规划了日处理50吨的污水处理系统,实现了雨污分流,污水净化后自然流溢至村南的人工湿地,这不仅成为了李金寨村的一个景观,更是大家茶余饭后的好去处,提高了村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李金寨村的变化,是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围绕实施净土工程、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组织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疑似污染地块土壤环境核查、畜禽养殖禁养区调整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对全市26个乡镇(办)282个行政村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共计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18座,以及垃圾中转站、暂存库、分拣房和配套清运工具等,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十年来,我市围绕实施蓝天工程和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组织开展了优化调整“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三治标三治本”(强化扬尘污染管控、强化污染防治管控、强化现场管控,加快推进城市供热供暖、燃煤散烧治理和依法整治取缔“小散乱污”企业)和“六控”(控尘、控煤、控烧、控排、控油、控车)等重点工作,先后淘汰工业窑炉984座、燃煤锅炉244台,治理工业企业1300家,超低排放改造企业6家,无组织排放治理企业999家,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1647家;完成电代煤、气代煤“双替代”居民户45100户,促进了环境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
十年来,我市围绕实施碧水工程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组织开展了黑臭水体整治、饮用水源地保护、涉水行业综合整治、污水处理设施和人工湿地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先后对城区牛沟河、花园河、倒流江、秦北沟、梁北沟、小泥河等6条水体河道进行专项治理,对档发、塑料加工、“三粉”加工、畜禽养殖等行业实施了综合整治,完成了我市颍河地表水饮用水和“千吨万人”规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边界标识标志设立和隔离防护的建设等工作;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3座、人工湿地建设2个,全市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十年来,全市环境执法监管更加有力,服务企业更加到位,管控手段更加科学。先后组织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护群众健康”、环保大宣传大普查等专项行动,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970余起,实施查封扣押112起,办理涉嫌污染犯罪案件移交公安机关15起。持续开展“五送”活动、“企业服务日”活动,强化环保政策宣传和帮企治污,解决企业环保难题,支持服务企业绿色发展。共服务建设项目审批1250余个;帮助26家企业完成绿色化改造,35家创建为绩效企业;指导3063家企业完成了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对2691家环境违法违规建设项目进行了清理整改,对1649家企业实施了分类管理。建设了禹州市“智慧环保”自动在线监控管理系统,在全市建设了28个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站和微型站,在市域主要出入口建设了7套动态不停车称重系统和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安装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40套、一般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231套,全部与在线监控平台实现联网监控;成立了禹州市大气治理综合调度中心,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部位实行提前管控和严格的精细化管控,保持污染防治攻坚的高压态势。
“市环境保护局将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基础能力建设,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绿色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为建设‘工业强市、文明新城’打下坚实基础,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晓军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