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片古瓷藏市井 一片冰心在收藏

任冠芳介绍由古陶瓷碎片复原的虎枕

    有人这样形容,一部中国古瓷史就是一部中国文明史。我国有近5000年的文明史,这部文明史的每一页都与瓷器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中国文明的每次进步都会在陶瓷的身上找到它的影子。
    他是全国第一个在自家院子里修建古陶瓷博物馆的农民,也是全国第一个收藏古陶瓷和古瓷片超过20万片(件)的农民,还是全国第一个多次应邀参加中国古陶瓷学会研讨会的农民——他就是中国古陶瓷收藏爱好者任冠芳。
农家院里浓缩中国陶瓷发展史
    苌庄镇孙河村有一个不起眼儿的农家小院,小院两侧绿树成荫,树荫掩映下的“禹州古陶瓷博物馆”匾额并不出挑。该博物馆安静地藏身于市井街巷,推开两扇沉重的木门,散发着历史气息的古陶瓷藏品,将一段深厚博大的古陶瓷历史娓娓道来。
    原始青瓷、隋唐白瓷、花釉瓷、白釉瓷……从原始青瓷到清代瓷器,我国古陶瓷发展史被该馆的一件件藏品串起。“在这个博物馆,你可以看到从原始青瓷到清代的古陶瓷藏品。”禹州古陶瓷博物馆馆长任冠芳说。
    “我国瓷器从青瓷开始创烧,青瓷出现后1000多年,白瓷、黑瓷才慢慢出现。”任冠芳告诉笔者,早期青瓷往往仿造青铜器器型而制,尤其是在商周时期,出于礼制需要,贵族阶层需要通过使用的原始青瓷礼器,区分身份地位、维持礼制秩序。因此,器型非常丰富,有罐子、有乐器等。
    原始青瓷和成熟瓷不一样,原始青瓷的烧造温度还没有达到成熟瓷的标准,从外观上来看,也没有成熟瓷那么美观。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工艺达到顶峰,瓷器胎薄且均匀、旋纹自然,可见当时的拉胚工艺已经成熟。
    东汉时期,成熟的瓷器出现,颜色和器型接近现代瓷,烧制温度达到了1300摄氏度,冶炼工艺发达,胎土细腻,渗水性降低,使用更方便。从唐代开始,我国瓷器开始大量出口换取外汇,成为国际市场的“硬通货”。
    到清代,陶瓷发展到一个顶峰时期,青花、粉彩、五彩、单色釉等品种非常丰富。
通过学习交流,
他完成了从卖到藏的转变
    “我收藏的古陶瓷片以禹州苌庄窑和扒村窑出土的为主。”任冠芳说,禹州历史悠久,是国宝钧瓷的发源地,仅古钧窑遗址目前就发现150多处,年代跨越宋、金、元,素有钧都之称。
    任冠芳告诉笔者,2003年年初,他跟着亲戚从事古陶瓷片买卖的生意。当时,由于不懂这些古陶瓷片的价值,他认为只要能换钱就行,为此卖出了不少珍贵的古陶瓷片。
    “在买卖古陶瓷片的时候,我就想,这些外地人买这些瓷片有什么用,又不是完整的瓷器,难道这些残片还有别的价值?后来,我才明白他们买的不只是残片,而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幸好,任冠芳是个有心思、有想法的人。在买卖古陶瓷片时,他从不少行家那里认识到了“古瓷片不能再生”,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于是,他在收购古陶瓷片的过程中,开始留精卖粗、存全出残。不久,随着家里古瓷片越来越多,他开始分类整理,查阅资料,编号存档。谁知,这一干竟然让他着了迷。几年下来,哪里的瓷片多,哪里的瓷种好,他都一清二楚。在别人看起来很普通的东西,任冠芳一眼就能看出它的价值。
    “如雄浑大气的唐代瓷器、精致内敛的宋代瓷器、一枝独秀的元代瓷器、浓艳多姿的明代瓷器、繁缛富丽的清代瓷器……这些古陶瓷片是当时社会的理想、审美情趣和科技能力的体现,是时代最耀眼的光环。”任冠芳说,禹州是钧瓷的发源地,作为禹州人,他更应该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古陶瓷片。
如今只藏不卖,
万两黄金难得一口红中
    任冠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4年,任冠芳将自家的农家院改建成“禹州古陶瓷博物馆”,将自己收藏隋唐时期的青瓷、白瓷、黑瓷、黄瓷、花釉瓷、白釉瓷等,宋、金、元时期的钧瓷、汝瓷、三彩、白底黑花瓷等,粗略统计20多万片(件)古陶瓷片,以及2000多件古瓷器放入该博物馆,供市民、收藏爱好者观赏。
    “每次看到满屋的古陶瓷片,我都感觉无比欣慰,因为这都是我一片片、一件件淘来的。”任冠芳说着,拿出展柜上一个满身裂纹的古陶瓷虎枕说,这个古陶瓷虎枕是他从3麻袋古陶瓷残片中挑选拼接而成的。“当时,卖残片的人不同意我挑选,要买只能一麻袋一麻袋的买,为了还原古陶瓷虎枕,我硬是从对方哪里买了3麻袋残片,才基本还原了这个古陶瓷虎枕。”
    随着任冠芳收藏的古陶瓷片越来越多,我国不少鉴宝专家慕名前来拜访。不少人更是希望能从他的收藏中,购买一两件古陶瓷片,但都被他万言拒绝了。
    “如今,我的藏品只藏不卖。”任冠芳说着,又从一个上了锁的展柜中,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向记者展示。“这件碗底的古陶瓷残片,因窑变形成了一个形似中国的‘中’字,当年有人出价20万元我都没有卖,目的就是想多留下一些古陶瓷残片供后人观赏、学习。”
    瓷片是我国古代瓷器流传至今的一部分残片,其由于天灾等原因,许多古瓷窑已经湮灭无存,一些珍稀的古瓷片往往成为填补科学空白的实证和古瓷窑考古重大发现的先导。像任冠芳这样,以个人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参与其中,从而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古陶瓷残片因窑变形成一个中国的“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