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里的中医 一吐为快畅身心

     一吐为快,指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说出来就痛快了。而究其本意,是指呕吐出胃里的东西,达到解除疾病的目的。
呕吐是保护身心健康的本能
    “呕”是指嗓子眼儿里翻腾,是“吐”的前兆,很可能光出声,没有东西吐出来,故有“干呕”一说。比“呕”程度更浅的是“哕”,一般在早晨刷牙的时候,牙刷刺激到舌头和口腔黏膜,就会引起咽喉反应,出现轻微干呕的症状,也叫干哕。
    呕吐是人的本能,用来保护身心健康。和其他动物一样,当人闻到不舒服的气味、看到某种血腥痛苦或难以接受的场景画面、吃进有毒有害的东西,或过度摄入某些东西甚至是水,都会通过呕吐来化解,排出毒素,消除心理障碍。所以催吐是中医治病救人,特别是解决身心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与发汗、泄下,并称“汗吐下”三大法宝。
让胃保持敏感、保持警觉
    当然这种本能面临着两个问题,首先是被过度滥用,如减肥时催吐。在临床上,如果医生掌握不好催吐的力度和频次,同样也会伤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伤寒论》条文里面有很多关于误汗、误下、误吐的案例。
    其次是呕吐这种本能的丧失。很多人已经不会吐了,麻木不仁,冷酷无感,即便误食有毒有害的东西,或过量饮食,或心理受到创伤,也不会通过呕吐来化解,从而导致更加严重的疾病。丧失这种本能的原因,与现代人多吃冷食如冰激凌、冰镇饮料有关,咽喉、食道、胃壁的血供被冰冷的食物冰镇,血运不畅,神经变得麻木,别说呕吐,连打嗝都不会了。胃肠无感,吃多了也不觉得饱胀撑痛,吃了坏东西也“照单全收”。
    所以还是要善待自己、养好自己的胃,别用冰水冻它,别用烈酒烧它,别饥一顿饱一顿折磨它。让它保持敏感、保持警觉,既享受美好,又杜绝毒害。
情绪与胃之间关系紧密
    中医认为身心不二,可通过调节生理功能解决心理问题。一吐为快便是治疗很多情绪、情感问题的好方法。首先,令人作呕是心理问题的生理反应,先呕后吐消解或缓解了心理障碍。这比语言劝导、意识纾解要有效得多。很多人受到不良情绪的感染,或有害情感的滋扰,最早表现为气息不畅、胸闷憋气,有憋了一口气、咽不下这口气等感觉,进而发展下去,就会觉得嗓子里有东西堵着,咽不下去、吐不出来,中医称之为“梅核气”,西医称之“癔球”。做检查时也没发现咽喉或食道长东西,吃饭喝水也不受影响,但就是堵闷难受。中医用化痰散结、疏肝行气的汤药,比如半夏厚朴汤就能有效地消除这个症状。
    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会影响胃的蠕动,表现为心里抵触纠结,无食欲,没胃口,容易恶心,想吐又吐不出来。现代医学发现,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同属身心疾病,工作压力、情绪波动、情感压抑等都会引起胃肠功能障碍。
    中医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用柴胡剂疏肝解郁,用针刺的方法解除胃痉挛,特别是向上针刺心口处的巨阙和上脘穴能够催吐,吐完后涕泪俱下,人的心里也就痛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