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池的传奇故事

    龙池村(古村落)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省禹州市颍河南岸,距市区向西偏北九公里的许洛古道上。平均海拔126米,东经113.385度,北纬34.2036度,整个村域呈西高东低之势,平坦而略见起伏。

    据村志记载,龙池一带洪荒时期属吕梁江冲积而成的平原,处在伏牛山系的嵩山、三峰山和具茨山三山的环抱之中。发源于中岳嵩山流淌千载的颍河绕村而过,形成了近十平方公里偌大的颍带湿地。龙池的由来大概有两个有趣的故事。
白龙马的故事
    据说,很早以前,龙池村方圆有三个黄土岗,都有人居住。一个风水先生来到这里,看了地形,对村里的老者说:“住在中岗,必出大官,家业兴旺。”消息很快传出去,分散在东西两岗的百姓纷纷迁往中岗。慢慢的,中岗住户增多,形成了东西连成片的一个大村子。
在中岗范围里,有一小片直径约一丈的水潭,潭里积水,常年不干。有人用绳子吊个石头测量这个水潭的深度,结果,几丈长的绳子用完了,仍然没有探到底,老百姓都惊异地说:“这里深不可测。”
    有一年,天降大雨,电闪雷鸣,霹雳一声巨响,一道白光撕破阴云,天空一条白色的东西,落入那个水潭里,转瞬即逝。有人说,那是一条白龙降世了。一传十,十传百,传得久了,人们就认为此水潭是白龙存身的地方,这个深不可测的水潭,和东海是相通的,那条小白龙是东海龙王的一个小王子。
    有一年冬天,每到傍晚时分,村里的百姓就会看见一匹白马在麦地里悠闲地啃食麦苗。
    庄稼是老百姓的命根子,都害怕白马啃过麦苗,第二年不再生长,影响小麦的收成,就有人留下心眼,观察麦地的动静。他们再次看到白马又出来啃食麦苗时,就拿着棍棒去驱赶,白马看到来人要伤害自己,撒开四蹄,向远方跑去,眨眼功夫就不见了踪影。
    老百姓多次驱赶白马,白马还是经常出现在麦田里。百姓中就有人出主意,为了保护麦田,用长矛刺杀白马。有一天,几个村民藏在麦田边上的土沟里,见白马从东面悠闲地走过来,农民从土沟里一跃而起,向白马跑过去,白马看见村民来者不善,撒腿就跑,身后趟起一溜烟尘。
    村民看着追不上白马,就将手里的长矛举起来,向着白马投了过去。白马躲闪不及,屁股被扎伤了,他扬起前蹄,仰天嘶鸣,然后,向那个水潭奔去,飞身跃进水潭不见了踪影。同时,一股白烟飘向天边。村民追到水潭边上,看到水面上有一股股的血水往上翻。
    第二年,老百姓发现,凡是被白马啃食过的麦田,麦苗长势非常好,麦秆肥壮,麦穗很大,沉甸甸的,脱粒之后,麦子非常饱满。附近的麦田,情况完全不同,麦子的产量很低。老百姓明白过来,那匹白马,其实是小白龙的化身,它啃食麦苗,就是为了促使麦苗分蘖,使来年麦子丰收。
    白龙马是来给百姓造福的,可是,老百姓不懂白龙的心,不但不感谢白龙,反而伤害白龙,心中非常懊悔。于是,老百姓就在初一、十五来到水潭边上焚香祷告,祈求白龙的宽恕。大家认为,那个水潭是白龙的家,是和东海相连的。而小白龙化作白马来到村子,是给当地老百姓送福祉的,因此,大家就把那个水潭亲切地取名“恩池”,把自己的村子命名为“恩池铺”。
    到了明清时期,有一个贵人说:既然池子里住着白龙,就该把它叫做“龙池”,相应的,也把所在的村子改名为“龙池村”。每逢初一、十五,更多的百姓来到龙池边烧香。
    池边建有卷棚,卷棚画有龙的图案,老百姓拿着小石块投向池水,一石击破水中天,就有涟漪圈圈荡开,就会看到一条龙在水面游动。老百姓更相信龙池里住着小白龙了,烧香磕头的人更多了,求子孙的,求功名的,求平安的等等,纷至沓来,络绎不绝,都说,白龙爷很灵验!
    有一个县官,还发动当地百姓集资,在龙池的后面盖了一座庙,命名白龙庙,庙宇占地五亩多,方圆五十米。有三道山门。六棱青石门柱子,上雕刻有装饰花纹。进去后是一个大场院。前面修有约两米的高台子。池子上修有一个拜殿,后面是龙王殿,供奉的就是白龙爷。每到初一、十五,龙池里总有红水向上翻,当地老百姓看了很不舒服,特别是那个将白龙马扎伤的村民的后代,常常受到父老乡亲的谴责,每看到龙池,心里就很愧疚。
豢龙池的故事
    龙池由来的第二个考究说法,居然因为这里曾是夏朝的养龙之地。
    龙是华夏儿女的图腾,华夏儿女自称是龙的传人。许多古建筑上都雕刻有龙的图像,各地在节庆日时都有舞龙灯的习俗。那么,古时候到底有没有龙呢?据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说,古时候确实有龙存在。不过,不像绘画中画的龙那么威武好看罢了!但是也很厉害,专家说:“龙,其实就是今天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扬子鳄!”会吃人的。
    据考证,夏代时期,中原地区尚属亚热带气候,广为分布有大象、水牛、竹子等热带的动植物,很适合龙的生存。龙在当时的社会生活里是一种较普遍的动物。
    夏代有专门以养龙、训龙为职业的人,民间有许多乘龙、驭龙、豢龙的传说。
    《吕氏春秋》就记述有一则大禹遇龙的故事:“禹南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人恐惧。禹仰而笑曰:‘受命于天,竭力以济生。人受命天也,奈何忧于龙焉?’龙弥耳低尾而逃。”当时的龙,竟然能听懂人语!大概是驯化的结果。大禹为什么不怕龙?恰恰说明龙在当时并不罕见。
    夏朝建立后,专门设置了养龙的官职。说白了,也就是替皇家豢养扬子鳄。这个人姓郭名伎,对龙的习性相当了解,就在龙池这个地方专门负责为大禹王养龙。时间久了,郭伎练就了养龙奇技,并且子孙相承。到夏启时,他的子孙又为夏启养龙,叫“豢龙氏”。后世为了纪念“豢龙氏”,在豢龙池旁建了一座庙,叫“豢龙庙”,俗称“白龙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