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不拜药王不妙 药不经禹州不香

怀帮会馆大殿。

    禹州古时称为阳翟、钧州,明代万历年间改称禹州。禹州药市萌发于唐代,初起于明代,兴盛于清代中后期,并成为全国四大药都之一,享有“东西南北地道货,买卖必经禹州过”的称誉。
一方水土育一方药市
    禹州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雨量适中。这里特殊的自然地貌和气候,形成药用植物、动物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盛产上千种药材。禹州向西南不远就是汉江的上游,货物由此走水路经南阳、襄阳抵达汉口。明代以后,禹州驿路发达,路面平坦,陆上交通同样十分便利。
    禹州在上古时代曾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后来成为夏朝都城。相传,从黄帝、雷公隐居具茨山尝草寻药开始,先后有“扁鹊”秦越人、“医圣”张仲景等在禹州一带济世行医。唐代孙思邈长期寓居禹州,采药制药,治病救人,为后世留下一针救两命、坐虎针龙、救蛇遇仙等传奇故事。当地素有“医不拜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不香”的千古佳话。
    药王去世后,当地居民集资在城西南购地4亩,建造了一座药王祠,殿内供奉药王像。习医者、业医者常来此拜谒药王。本地和外地的药材商贩借药王祠周边这块风水宝地,纷纷设立门面店铺,由此形成了散发药材香气的“药王祠巷”,这也是萌芽状态的禹州药市。
    明代初期,在朝廷的号召和鼓励下,各地药商向禹州聚集,药材市场渐具雏形。嘉靖年间《钧州志》卷一“物产志”列有威灵仙、全蝎、苍术、苦参、黑牵牛、白牵牛、麦门冬、紫苏等量产药材45种。禹州西北方向距怀药主产地仅几十公里到百余公里。怀药走向长江流域、岭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必然要借助禹州药市的集散功能。当地和相邻地区丰富的药材资源为禹州药市的扩张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为在每年三月份持续一整月的药材交易大会顺利开展购销业务,外地药商开始在禹州筹建驿栈,禹州药市进入扩张期。
官府招商助禹州药市振兴
    明末清初,中州地区有多地依托庙会形成了药材集市。沿太行山东麓南北方向分布的药材集市,包括禹州南街药市、密县大隗镇洪山庙药市等。
    清代乾隆年间,距离禹州南关最近的密县洪山庙药市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乾隆年间,禹州通判等官员为振兴禹州药市,前往密县洪山庙进行招商活动,邀请他们来禹州从事药材经营。
    据顺治年间《禹州志》记载,禹州城西关附近建有两座洪山庙。洪山庙所祭祀的洪山真人原是一位仁慈及于牛马的农夫,殁后被乡人奉为牛马牲畜的保护神。为借洪山庙聚集人气,禹州官府决定将禹州药市由南街迁至西关,与此处原有的骡马大会合并举办,称之为药材骡马交易大会。交易大会按照之前骡马大会的惯例,每年农历三月初开始(称为“起会”)。起会之时,由州府衙门发传票邀请戏班子在西关外大王庙前演戏不少于三天,直到集市交易活动全面展开。
    乾隆中后期,许多原来参与密县洪山庙会的药商陆续迁至禹州做药材生意,在禹州开设门店,成为此地的坐商。禹州每年春、秋、冬举办三季药材交易大会,春季交易大会依然包含骡马交易。《密县志》记述了乾隆年间密县洪山庙会药材交易并入禹州西关药市后的盛况:“内而全国二十二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北际库伦,皆舟车节转而至。”在禹州药市的鼎盛时期,有药材商号600余家,药工5000余人,药行、药棚林立,药庄、药铺环伺,呈现“街街有药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每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禹州知州几乎每天都走进市场里巡视一圈,名曰“镇会”。
    地方政府参与药市的策划、招商、管理,使禹州在中州地区多处药材集市中脱颖而出,成为面向全国各地和海外的一个重要中药材集散地——药都。
会馆见证药都昔日风采
    长期而稳定的药材交易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药商的目光,他们先后在禹州城开设药庄、药行、药铺、山货行、洋货棚。随着药市规模的扩大,催生了以地域划分和以药材种类、经营方式划分的药商帮会,前者如怀庆帮、山西帮、陕西帮、甘肃帮、四川帮、祁州帮、汉口帮、江西帮、商城帮、亳州帮、金陵帮等,后者如甘草帮、茯苓帮、党参帮、丸药帮、洋货棚帮、药行帮、药棚帮等。
    商帮会馆是商业帮会修建的办事议事和祭祀、联谊活动场所。药帮作为商帮的行业分支,是药材集市交易的主角,在药材集散地的会馆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清代中后期,在禹州渐具实力的一些药帮,为了便于本帮互助、协调各帮关系、维持药市运行秩序,或者出资扩建、修缮已有的商帮会馆,或者集资营建新的药商会馆。其中名气较大的会馆,有山西会馆、怀庆会馆、十三帮会馆、江西会馆等。至今基本保留下来的怀庆会馆、十三帮会馆,是当年药市规模扩张最直接的佐证。
    怀庆会馆始建于道光末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落成,占地15亩,建筑物包括影壁、山门、戏楼、钟鼓楼、东西配殿、大殿和拜殿等。因为拜殿台基所用青砖底面均有模印阳文“怀帮”二字,人们习惯于将怀庆会馆称为“怀帮会馆”。山门背面的戏楼,为药材大会“起会”、重要节日酬宾的演戏场所。大殿之前的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各间大额枋上的浮雕分别刻有“骆驼商队”“商旅歇马”“高贤学士聚会”“商山四皓”等故事,构思巧妙,刻工精细,堪称雕刻艺术的珍品。大殿前次间上部绘有四组金色卷发男人和女人头像、西洋建筑风景画,标示着禹州药市与外国客商常有生意往来。
    十三帮会馆位于怀庆会馆的西侧。同治十年(1871年),多家药帮会首捐资,购地20亩启动会馆建设,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最终落成,建设周期长达30多年。商家历来敬奉武财神关公,将其视为忠义、公正的化身,以营造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的经商环境。十三帮会馆分为庙院、中配院、议事厅3个部分。西侧的庙院由九龙壁、铁木旗杆、山门、钟楼、鼓楼、戏楼、东西廊房、拜台、拜殿、大殿、配殿组成。设于东跨院的议事厅是开会议事、接待宾客和聚餐之地。议事厅的一块石额上,横向镌刻“十三帮会馆”5个大字,两边的竖向小字分别为“光绪癸卯年”“閤社仝立”。
    如今,禹州依托怀帮会馆、十三帮会馆的现有建筑群,建立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依据博物馆这块阵地,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