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至元宵灯火燃

    癸卯元宵至,人间烟火浓。尘封已久的狮子龙灯、竹马旱船等社火纷纷涌上街头,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演绎传统“故事”;街头巷尾早早地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饰,一到夜晚更是流光溢彩、美不胜收……熙熙攘攘的人流,笑意盎然的脸庞,城乡之间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喧嚣热闹的场景令人目不暇接。
    元宵节“亮灯”的习俗由来已久。在我家乡,元宵节亮灯至少要持续三天时间,这三天里叫法又各不相同:正月十四晚上叫“试灯”,正月十五晚上叫“正灯”,正月十六晚上则叫“偏灯”。
    在我的儿时的记忆里,元宵节亮灯最初用的是“灯盏儿”。这些“灯盏儿”以烧制的陶瓷制品居多,也有生铁铸造的,大小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普通保温杯盖儿差不多,中间部分为凹槽,边沿儿上有用来穿引灯捻儿的小孔,在凹槽里加入棉籽油,点燃灯捻儿,即发出一缕如豆的光线来。点亮的灯盏儿分别摆放在家中供奉的灶王爷和其他各路神仙、列祖列宗牌位前面,以及院门口、屋门口、牲口棚等处,期盼着新的一年给家里带来光明和幸福。没有足够多灯盏儿的,就把青皮萝卜截成几节,再雕刻成灯盏儿的样子凑数。
    村里一些年岁长、辈分高的人,会提前用高粱秫秆和麻绳捆扎成许多大小不一、层数不同、花样繁多的灯盏儿架,周身糊上一层黄泥,以防灯火把架子烧着。灯盏儿架一般摆放在村里的十字路口及村口的土地庙前,从正月十四到十六晚上,人们可自愿从家里端来一个或多个灯盏儿放在架上,叫作“添灯”。据说在十字路口添灯,能够照亮一年的“福路”;在土地庙前添灯,能够保佑家里添丁添财、老少平安。
    正月十六那天,好事的妇女们还常把土地庙前沾了“仙气”的灯盏儿给村里的新媳妇儿送去,称作“送灯”。人缘好的人家,床头、床尾能摆好几个灯盏儿。送灯即“送丁”,接受灯盏儿的人一旦顺利怀孕或生了孩子,家里人就要从次年元宵节开始“还灯”,收一个灯盏儿还三个,连续还三年。添灯、还灯周而复始,于是十字路口、土地庙前摆放的灯盏儿就越来越多,香火也越来越旺,灯盏儿架也需连年增加,远远望去灯火辉煌,很是壮观,大人小孩都跑着看热闹。
    后来,蜡烛替代了油灯照明,光亮增加了许多。集会上和商店里也开始售卖一种筷子粗细、二寸来长,专供元宵节亮灯使用的红色小蜡烛,点燃后滴几滴蜡油直接粘在平面物体上,逐渐取代了原来较为笨拙的灯盏儿。还有一种专为孩子们设计的各种颜色的塑料小灯笼,底座上预留的圆孔专门用来插这种小蜡烛。元宵节添灯、送灯、还灯的习俗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而被喜笑颜开的孩子们提着五颜六色的小灯笼在大街上四处游逛的欢乐场景所代替了。
    元宵节三天,每个门口及神灵牌位前均亮“双灯”,蜡烛虽小毕竟是用钱买来的,在那锱铢必较的年代,人们自然心疼。我清楚地记得,每次亮灯时,估摸着蜡烛燃至一半儿时,父亲或母亲总会吩咐我:“去,帮着把那些蜡烛都吹灭,明晚再接着点!”细小的蜡烛燃烧后滴落的蜡油,冷却后也被我们用小刀一点点刮起来收集在一起,装在一个合适的铁瓶盖里,放火上加热使之融化为一体,插进去一根线绳作捻儿,冷却后就成了自制的蜡烛灯盏儿,遇着晚上停电时用来照明。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乡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元宵节亮的灯逐渐换成了以电灯泡作光源的不同质地、款式和颜色的灯笼、灯带或闪灯,亮灯时间也一再前推后延,进入腊月,人们就早早地买来灯饰扮靓门庭院落,从除夕到正月十六乃至二月二“龙头节”,一到夜里就灯火辉煌。
    年至元宵灯火燃,火树银花不夜天。如今,元宵节亮灯不仅传承了既有的光明、喜庆、团圆等寓意,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