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钧瓷“红紫”为何这么贵?
中国五大名瓷,钧、汝、官、哥、定,以钧瓷为首,谓瓷之君也。其它瓷上可供于贵宦高堂,下可用于布衣陋室,唯钧瓷自帝室之下,民间罕见,莫知其祥。故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盛誉。
“钧瓷挂红,价值连城”、“钧窑一点红,万世吃不穷”、“钧不挂红,一世受穷”,几句俗语道出了钧瓷的珍贵,也如实反映了钧瓷在艺术收藏品市场的超然地位。
钧瓷,由于其釉色斑斓多变,造型优美端庄,被北宋皇家钦定为御用官窑瓷器。
在成为皇家专属物之后,钧窑开始以豪华奢侈为尚,选料严格,成本基本不考虑,工艺要求更高;当然在器型上也发生根本变化,由原系为民间烧制的碗、盘等日用生活器皿,主要改烧各式花盆、盆奁儿,以及尊、瓶、炉之类的艺术陈设品。这些器物不仅造型端庄,技艺娴熟,而且千钧万变,意境无穷。尤以红、蓝、紫为基础,熔融交辉,形如流云,灿如晚霞,毫无矫揉做作之势,件件都散发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神垕人有一个非常自豪的歌谣:“南山煤,西山釉,北山瓷土处处有。”此地发祥了钧瓷,是偶然也不是偶然。
神垕镇烧钧瓷最重要的一样原料——氧化铜釉料,竟然唾手可得。
神垕镇的手艺人,多少都相信一个说法:远在北宋徽宗时期,钧瓷就贵为五大名窑之首。每年从古神垕镇烧出的钧瓷,都会选出最好的36件送入宫中,其余则要全部砸碎深埋……
按此说法,从钧瓷这个瓷种诞生开始,窑工就必须用近乎苛刻的要求对待它们。“生在成型,死在烧成”“钧瓷一片,黄金万两”,人们猜想钧瓷存世如此稀少,也是这个原因。
钧窑的铜红釉烧制工艺复杂,窑变效果难以捉摸,成功不易。钧瓷的制做改变了古代瓷器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传统方法,在釉料中添加铜的氧化物,烧出鲜艳的红色。
钧瓷制瓷号称“七十二道工序”,讲钧瓷制造过程的复杂流程,“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可以说与制坯、配釉、施釉、烧制等工序都紧密相关。
皇帝也曾经吟诵《赏钧红》,赞叹钧瓷“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诗里的“红”,指钧红釉,是瓷器釉色名。红而且浓,滋润均匀,华而不俗,釉层中有细小的龟裂纹理。
每一件钧瓷的产生,都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像是一种天赐的意外。
当观者和它们相遇,又可平添梦幻般的遐想,使其神秘性和魅力感大为增加。欣赏并知悉它真正价值的人,为其附上“瓷上一点红,万世吃不穷”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