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报告(摘要)
——2023年2月11日在禹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禹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李建军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26.9亿元,总量位居许昌第1位,增长2.7%。粮食生产稳中有增。面对疫情、干旱、大风等不利因素,狠抓良种利用、机械深耕、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实现面积和产量稳定。第一产业增加值35.5亿元,增长4.6%。全年粮食总产量达60.65万吨,同比增加1.04万吨。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511.5亿元,增长3.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三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62.9%,比2021年提高9.6个百分点。服务业经济保持恢复。第三产业增加值379.9亿元,增长1.8%,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1.0%,较上半年上涨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3.8/55.2/41.0,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双线嵌合机制发力显效。建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1+2+8+N”工作体系,遴选省、市、县“四保”白名单企业(项目)545家,坚持疫情防控和企业生产经营双线嵌合,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二)工业经济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步有效。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工业投资增长25.9%。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强化“项目为王”鲜明导向,压茬推进六期“三个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活动,在许昌市上半年重点项目暨“三个一批”项目观摩中综合排名位居第2位。大力实施高质量发展投资促进计划,坚持重点项目专班推进机制,采取联审联批、承诺制、容缺办理等措施,法国圣戈班集团绿色建材产业基地、金淮海汽车模具、南塑新型建筑材料、华创汽车配件等项目顺利推进,160个产业重点项目全年累计完成投资533.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40%,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产业发展质效双升。紧紧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动新材料、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三大主导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打造了超硬材料产业链条,形成了智能环保装备产业集群、高端智能不锈钢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配件产业集群、中药饮片产业集群,形成了中风回春片、活血壮筋丸等特色产品群。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完成“小升规”91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51家,成功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家,大张过滤入选省级“瞪羚”企业。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3家,申报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省重点实验室1家、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星创天地2家。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个,26家企业与11所高校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和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61.3%,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等指标均位居全省县级第一方阵。
(三)有效投资快速增长,三大需求同向发力。今年以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总体表现稳定,消费、外贸进出口逐步好转,三大需求持续回升成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5%,连续7个月高于全国、全省和许昌平均水平。成功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10个,债券额度23.7亿元。下达我市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个,中央预算内投资960万元;下达基层组织活动场所第二批省基建投资18.5万元。进出口快速恢复。2022年,进出口累计完成42.29亿元,增长4.58%。其中,出口累计完成32.37亿元,增长4.51%;进口累计完成9.92亿元,增长4.83%,扭转了2022年年初下降63.6%的落后局面。消费市场逐步改善。促消费政策措施效应逐步显现,市场消费需求加速恢复,批零住餐等服务行业经营逐步转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26.8亿元,增长-3.9%,较年初上涨1.5个百分点。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新登记市场主体相对去年同期增速明显提升,全年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21743户,增长70.61%。全市净增市场主体17013户,完成全年净增目标任务的112.67%。
(四)财政税收稳步提高,金融助力发展良好。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30.5亿元,增长12%,总量位居许昌第2位,增速位居第3位。其中,税收收入累计完成23.9亿元,增长10.6%,税占比为78.2%;非税收入累计完成6.6亿元,增长17.4%。存贷款稳定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运行,全市各项存款余额570.76亿元,增长14.12%,较年初新增70.63亿元。全市各项贷款余额357.70亿元,增长8.53%,较年初新增28.11亿元。累计组织开展“线上+线下”银企对接活动13场,13家银行和448家企业参与,落地金额5.7亿元。惠企政策精准滴管。落实落细国家、省、许昌市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措施,加速把留抵退税、社保费缓缴、援企稳岗等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全年累计为市场主体办理“减免缓退”税费14.6亿元,为企业办理贷款延期、展期、续贷合计904笔、32.41亿元。
(五)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城市提质持续推进。高质量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谋划安排实施75个百城建设提质项目,颍云桥建成通车,药城桥拓宽工程有序推进,一大批老旧小区、背街小巷、人行步道和易积水点完成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8个老旧小区已全部改造完成,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棚户区改造、问题楼盘化解等工作有序推进。城乡融合稳步推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机制,紧盯“四大改革任务”,制定《许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禹州市实施方案》。将神垕镇杨岭社区、槐树湾村2个行政村和磨街乡大涧村、刘门村2个行政村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区进行改革探索,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持续提升,新建1.5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增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新增4家省级示范农场,新增“禹州梨”“禹州西瓜”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市“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5家。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户厕新改造12500户,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项目获得省里批复,美丽乡村累计达到402个。深入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攻坚行动,在全省4次考核中2次进入“整治成效较好”的县(市)之列,在许昌市12次考核中9次位居第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44亿元用于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动态排查消除易返贫致贫户1847户5603人。
(六)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深化,政务数据共享能力进一步提升,2125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了“网上预审”“一网通办”,事项覆盖度100%。政务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市乡村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强力推进,实现了“市乡通办”“多点可办”,工作经验被省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领导小组推广。1宗工业用地按“承诺制+标准地”模式有效出让,金淮海公司己根据施工设计方案开工建设。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归集信用信息超1242余万条,位居许昌地区前列。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双公示”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合格率、上报率位居第2位。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禹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挂牌,“管委会+公司”“三化三制”阶段性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县域放权赋能改革、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和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药卫生、财政、金融、科技、教育、城管、价格、电力等领域改革统筹有序开展,逐步形成了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的格局。开放招商提质升级。针对性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了锦江集团绿色建材产业园、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基地、普莱斯德新型保温材料、八零九零新型建筑材料和中建材光伏砂及光伏玻璃生产等一批新材料产业链项目,引进了上海世邦精铸产业园、百思特不锈钢产业园、金淮海年产3万吨汽车模具等一批装备制造业项目,引进了煜盛生物制剂、百草汇中药饮片等10家医药企业。全市共洽谈项目161个,已签约项目88个,新开工项目64个,总投资128.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2.6亿元,资金到位率56.5%。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8个,总投资110.2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0.21亿元,资金到位率45.54%。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民生保障有力。12项重点民生实事扎实推进,2022年民生支出完成 46.6 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 79.5%。就业形势稳定向好。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564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01人,分别完成省定任务的101.74%、106%。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6595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4907人,分别完成任务的106.4%、122.7%。社会保障持续加强。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83.2万人,征缴保险基金共计10.2亿元,发放保险待遇18.25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4%。公共服务不断健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2所,“双减”工作持续推进落实,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教育软硬件建设成效显著。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以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推动3个医疗健康集团实质化运转,市中心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冬季清洁取暖工作扎实推进,许昌市下达我市17550台空气源热风机和小区级空气源热泵调整项目两项任务有序推进。绿色低碳扎实推进,加快构建碳达峰“1+N”政策体系,严控“两高”项目发展,“无废城市”建设长效推进,全年PM10平均浓度值为90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值为52微克/立方米,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28天。
(八)风险处置有力有效,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防疫形势持续向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建立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快速平战转换机制,精准排查风险人员,及时筛查潜在风险,在全市设置698个常态化便民核酸检测点,疫情防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46.2378万剂次,全市678个行政村实现了无疫村(社区)全覆盖。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安全发展持续稳定。围绕营造“三个环境”,积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有序推动农信系统不良贷款集中清收,精准处置村镇银行风险隐患,依法有序化解15个问题楼盘,统筹做好安全生产、防汛抗旱、信访稳定等各项工作,全市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3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许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许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两个确保”,落细落实“十大战略”,以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为统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文明新城”,全面开启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新征程,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禹州绚丽篇章。
按照各级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要求,提出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进出口平稳增长,城镇新增就业9400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粮食产量保持在52万吨以上。
三、202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23年,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着力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经济运行,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强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围绕全年经济工作盘子,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稳预期、稳基本盘、稳生产链供应链,加强监测预警、分析研究和运行调度,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紧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指标,精准掌握、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短板,努力扩大增量、遏制减量、防控变量,确保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确保经济稳定恢复增长。
加快激活消费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稳步推进房地产政策落实和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城乡联动、政企联动、线上线下联动,调整影响消费的限制性措施,鼓励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最大限度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能力。
落实落细助企纾困政策。扎实开展“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着力开展政策、政银企、产销、产学研、用工、两化融合“六项对接”活动,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全面落实国务院、省、许昌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推动惠企政策免审即享,以更大力度为企业纾困解难,加速把留抵退税、社保费缓缴、援企稳岗等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建立企业数据库,把国家政策对号入企,送政策上门,实现“政策找企、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免申即享”,确保惠企纾困政策以最快速度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各类市场主体。
(二)突出抓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
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把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战略重点,强力实施高质量发展投资促进计划,深入实施“三个一批”和重要项目集中攻坚,坚持四级调度、领导分包、周调度等工作机制,及时解决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重点项目能开尽开、能开快开,不断提高项目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确保全年计划完成投资达到100%。持续完善重点项目资源要素优先配置机制,建立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台账,销号管理,力争全年重点项目联审联批率达到100%。
常态化开展项目谋划。紧抓省委、省政府实施“十大战略”和郑州都市圈、郑许一体化、城乡融合示范区、县域治理“三起来”试点等重大机遇,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等重点领域,着力谋划出更多强基础、利长远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重大项目,拉动有效投资,激活发展潜力,厚植发展优势。加强谋划项目论证对接,提前着手土地、规划、环评、立项等前期手续办理,提高项目成熟度,争取尽早落地开工。
抢抓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加强产融合作,扎实做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设备购置更新改造投资项目的银行对接放款、开工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稳经济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作用,加强202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专项债券项目的谋划储备和申报,争取更多项目获批发行,确保上级资金用得好、见效快,有力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突出抓产业转型,着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持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持续推动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链式发展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法国圣戈班集团绿色建材产业项目、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超硬材料产业园建设,依托恒达超硬的立方氮化硼、新佳汇的饰品级培育钻石、七方超硬的超硬材料工具、恒利来的特殊材料、天衢新材料的碳化钨等龙头企业打造超硬材料产业链条。迈向高端做大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世邦精铸产业园、金淮海铸造、百思特二期、纵横精工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打造绿色铸造示范产业园、不锈钢产业园,依托大张过滤、海洋机械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支持企业通过产能置换、资源整合等方式进行重组,引领传统铸造产业通过三化改造提档升级,推动装备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迈进。抢抓机遇做优医药健康产业,坚持“抓中间、带两头”工作思路,着力擦亮“华夏药都”名片、重塑“药香禹州”品牌,加快推进华仲生物、合同泰药业迷迭香生产等项目落地建设,支持天源生物、润弘本草、华夏药材、盛世联邦等龙头企业开展创新研发,着力构建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材仓储物流和中医药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加快推动能源、建材两大传统产业提质发展,引导企业深化技术改造,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积蓄强大势能。
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大力开展市场主体培育行动,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打造高成长企业接续发展梯队。做大龙头引领企业,推动泽衡环保、恒利来新材料等企业加快上市步伐,重点扶持大张过滤、灵威水泥、宜鑫建材等实力强、潜力大的民营企业,帮助其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实施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在成长性、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提质增效。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聚焦突出困难,系统制定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自主就业和“副业创新”,培育新个体经济。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计划,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培育一批省级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和科技“雏鹰”企业等创新引领型企业,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力争2023年全市通过国家认定备案科技企业达到200家以上,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发展壮大一批创新引领型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2023年全市新建省市级研发中心30个以上、新型研发机构2-3个。落实许昌“英才计划”3.0版新政策,广泛汇聚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力争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5个以上,推动20家以上企业与高校院所实现科技合作。
持续推进高新区建设。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功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档升级,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以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积极发挥创投公司在融资、标准化厂房建设、产业用地储备、基金设立、优质项目投资等方面的作用,努力实现精准招商、好项目快落地。在原规划范围的基础上,坚持“扩区、调规”与“改制”同步推进,精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科学划定开发区四至边界,为扩区和产业发展留足空间。
(四)突出抓文明提升,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基础设施扩容提质。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补齐城市短板,扎实推进集中供热、老旧小区改造、管线管网、道路提升等工程建设,强化中等城市思维,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行网格化、无缝隙管理,快速巡查发现和协调解决问题,持续开展城乡清洁行动,常态化保持良好公共秩序,优化社区生活环境,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持续开展文明创建,坚持以创促建、以创促管,真正通过文明创建提升城市发展品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让市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开创“文明城市”建设新局面。
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以许昌全域被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认真履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任务实施的主体责任,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区”。规范落实农村土地流转、宅基地和农民自建住房管理、闲置宅院盘活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总结推广集体经济发展典型经验,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禹州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区建设,稳步推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五)突出抓乡村振兴,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科技服务,推广应用节本增效、绿色生态的农业关键技术,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守牢粮食安全底线。2023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7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保持52万吨以上,保持全国产粮大县序列。改造提升3.86万亩高标准农田,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重点发展中药材、红薯、烟叶、大豆、油菜及小杂粮、林果等特色优势种植产业,确保经济作物生产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草本中药材、烟叶、红薯种植面积保持10万亩、3万亩、14万亩,农业供给结构质量进一步提升。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中心,实施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项目倾斜、信息引导、品牌创建、技术服务,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2023年,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新增20家以上。新建一批农产品产地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绿色食品认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数量稳定增加。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户厕改造和道路建设,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加快推进水系连通水美乡村、美丽乡村、高标准农田等“三农”项目建设,巩固提升乡村建设成果,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系统的首要任务,按照“守底线、抓重点、强保障、促振兴”思路,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聚焦抓好产业发展、稳岗就业、政策落实、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强化压实各级责任、提升业务能力、强化调研指导三个保障,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六)突出抓改革开放,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为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业务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加强“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抓好“一件事一次办”“有诉即办”“交房即交证”和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审批事项免证可办等“五件事”的贯彻落实,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给企业以更稳定的预期和更强的获得感。筹备做好2022年度省营商环境评价参评事宜,切实推动位次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次显著前移。
抓紧抓实重点改革。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提升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增效。积极探索乡镇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统筹抓好价格、电力等领域改革。抓好县域放权赋能改革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深化财政零基预算改革,加快农信社改革步伐,全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强力推进开放招商。把稳外贸作为重要工作,帮助外贸企业稳定生产,培育外贸新业态,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强化招商引资扩增量,落实“二分之一”工作法,大力推进“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模式,开展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招商。聚焦我市主导产业,推广产业链招商模式,全力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和链条项目。紧盯经济发达地区、优质项目溢出地区、头部企业集中地区、产业链关联地区,大力开展图谱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展会招商。充分发挥我市的产业、资源禀赋等优势,筹划一批彰显区域特色的重点企业和项目,实施定向招商。
(七)突出抓改善民生,着力保障和增进民生福祉
推进紧迫急切的民生实事。紧盯民生领域欠账、把握生活需求变化,全面梳理排查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认真谋划推进2023年度的民生实事,扎实办好“群众心坎上的事”,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更加精准地解民忧、纾民困。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抓好重点群体就业,保障低收入家庭正常生活,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努力创建省级、许昌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计划完成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1000人,带动就业15000人的任务指标。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坚持就业导向,提高培训实效,提升就业创业质量,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加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优化“一老一小”服务,加快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加大保供稳价力度,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计划,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提质推进高中教育、优化创新职业教育,加快第六实验学校等项目建设,持续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继续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落实“双减”政策,加强义务教育城镇扩容,增加公办幼儿园比例,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切实解决“入学难”问题,满足“上好学”需求。
实施健康禹州行动。持续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市立医院、市中心医院病房楼等项目建设进度,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持续推进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环保为民,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开展空气污染防治、污水整治、国土绿化等工作,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全面推行“林长制”,高标准实施矿区及周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突出抓好沙陀湖调蓄工程项目、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综合整治试点项目,高效推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八)突出抓安全发展,着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稳妥有序化解风险隐患。加强防灾减灾抗灾救灾保障能力建设,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继续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紧盯极端天气、洪涝干旱、火灾、地质等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防范房地产风险,坚持“房住不炒”,支持刚性和需求性住房需求,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持续推动问题楼盘化解。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持续做好农信系统、村镇银行等高风险机构处置工作,严厉打击金融领域腐败和违法犯罪,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债务风险,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切实保障“三保”支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深入细致抓牢安全生产。压实“三管三必须”责任链条,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突出防火灾、防爆炸、防翻车、防建筑物坍塌“四防”,聚焦矿山、危化、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消防、城镇燃气、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加强安全监管,全面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聚焦重点抓好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禹州建设,抓好法治政府建设,开展“三零”创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信访事项“13710”工作机制,推进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突出抓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和常态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保持严惩各类违法犯罪高压态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