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阅读 不负韶华

    阅读的种子是何时在我心里种下、进而成长的?静坐台前,梳理几十年的阅读时光,我想应是从5岁读绘本开始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爷爷戴着眼镜坐在躺椅上看书或者读报,我在一旁拿起妈妈放置在我身边的绘本。记忆里,有《三毛流浪记》《故事会》,还有《民间故事》。那时的我还没有上学,虽然不识字,但并不能阻挡我“阅读”的兴趣,因为绘本里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图画和半知半解的故事。尽管当时我的“读书”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可读书的兴趣从此在我心中扎下了根。
    因为喜爱读书,从中学到大学再到军营,我在同龄人中渐渐显露出语言的天赋来,在大大小小的征文比赛、演讲竞赛中也屡次获奖。其实,所谓的天赋皆来自长年阅读的熏陶。
    回想以往的阅读时光,让我最难忘的是在石家庄那几年的大学生活。过去这么多年,河北师大影响我最深的是养成每天早上阅读的习惯。“时光塔”下是我们早起读书的好地方。晨光熹微,同学们三三两两来到塔下,或坐在长凳上默读,或坐在草地上背诵,或依靠在杨树上互相提问,同学们阅读的身影在“时光塔”的映衬下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初入军营时,我在海军某训练基地任教,备课负担较重,阅读时间受到压缩,只好每天提前一两个小时起床阅读。我在笔记本上摘抄了书本中无数触动心灵的话语。那些明媚的文字成了我永久的记忆。起早贪黑的阅读并没有影响我备课任教,反而激励我要多努力一点,多学习一点,不负自己的青春韶华。
    正是因为喜爱阅读,30多年来,我不论身在何处,在哪个岗位上工作,我的每一天几乎都是从读书开始的,大量中外名著的阅读也都是在早晨完成的。
    有朋友曾问我,读书能改变人生吗?我总觉得,阅读需要一点一滴去积累,它丰富的是人的修养,陶冶的是人的情操,锻炼的是人的头脑,它对人的改变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期望像鲤鱼跃龙门那样一蹴而就,既违背了自然规律,也与读书的初衷相去甚远。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有不少人只满足于上网看看新闻,阅读变得碎片化。上网浏览信息的确省时省力,但如果以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代替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在我们追寻人生梦想的道路上,之所以要把宝贵的时间更多地用在读书学习上,就是因为我们能通过阅读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能增强科学思维能力。倘若把这种良好的提高自我和增强能力的方式丢掉了,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如何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推进现实工作?
    徜徉书海,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理论指导实践,让我受益匪浅。我挚爱书籍这位诲人不倦的师长,它为我传道授业解惑;我挚爱书籍这位无所不谈的朋友,它与我相伴而行,伴我走过了30多个年头,还将伴我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