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禹州豫信恒药棚的传承记忆
豫信恒药棚,位于清禹州三官庙街路南,由清义让里九甲(今火龙镇张楼村)人冯福昌先祖冯先贵所开。
据后人介绍,冯家和王家是亲戚关系,冯家先祖为四代中医药世医,清康熙中期(康熙三十三年)创建豫信恒字号,在禹境中、西部享有盛名。后冯先贵曾在开封开设药铺,行医制药。在此地经营数十载,以德为上,诚信为本,使药店生意日渐红火。乾隆十年(1745年),携带家眷移居郑县(今郑州)深度发展。
乾隆十三年,禹州州判何宏鑽招来各地药商,设药市于禹州南街,至乾隆十七年,众首事以禹道路平坦,搬运较易,且人朴风古,在此买卖,俱听客便,不数十年,商贾辐辏,逐成胜区。清咸丰五年(1855年),冯福昌携妻带女离郑返禹,在城内三官庙街路南购买门面房三间和后空院一处,临街门面开设药铺行医售药,后院设立作坊,精制丸药。因冯公身边无子,只有二女协助父母支撑门面并负责丸药加工。冯公一生乐善好施,不为一时得失而苟利,深得街坊邻里信赖和爱戴,在繁荣的禹州赢得一席之地。
第二任掌柜王德广一八四一年(道光二十年)至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正月初一。
清钧阳里二甲,民国东张镇祁家庄王门村,现朱阁镇祁庄村人。王德广15岁进入豫信恒字号当学徒,经过长期历练,熟练掌握了药材挑拣、筛选、鉴别、浸泡、切扎、配比、炮制等关键技术和药棚业的经营之道。因聪明能干,勤于劳作,深得东家冯福昌的认可赏识。几年后将其长女幸荣许配给德广为妻。冯福昌于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病逝后,豫信恒药棚交由女儿女婿继承。至此,历经冯先贵、冯仁怀、冯乾元、冯福昌四代的冯家药铺转由王家经营。
民国十四年(1925年)正月初一,陕军溃禹屠城,王德广被害去世。豫信恒老字号由独子王凤仪接管。
第三代掌柜王凤仪一八七八年(清光绪四年)十月十六至一九五六年正月二十一。
在第二任掌柜王德广历经多年艰苦创业的基础上,豫信恒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营业面积由原来三间门面扩至五间,门面后院新建晒场一处和厢房六间,除原有5名员工外,又新招学员10人,由原来单一的坐堂行医、制售丸药改为药棚,门店业务除行医外,又增加饮片箱口100个,加工品种达200余种,经营方式由单一的门市零售、配方抓药改为批量购进,拆整卖零,加工炮制,批零兼管,一时成为禹州药棚业的领先药业。
值得一叙的是,在禹州药市有一家名为“全胜永药棚”,原为清锡章里七甲,民国时属东张镇,现为朱阁镇郑湾村人郑万顺投资创建。因他与王家是远房亲戚,经营中相互帮衬,各有发展。可惜身边有一独子,学业浅薄,胸无大志,十几岁时,跟随其父买卖药材,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多了,就染上了吃喝嫖赌等不良恶习,久而久之,因吸毒过量,命丧黄泉,全胜永药棚靠夫妻虚弱的身躯勉强维持,惨淡经营。后随之年龄增大,虽靠邻里亲属相助,已无力回天。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将其濒临破产的“全胜永药棚”盘给王家,由凤仪长子王玖远(字鸣山,小名黑)一九零二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至一九六一年九月二十经营。经王家后人多年拼搏,使全胜永药棚起死回生,后郑万顺夫妇病逝均由王家出面料理后事。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刚好对面(三官庙路北)有三间“门脸儿”腾出房子,德广公就把房子租来,投资让凤仪公独立经营。一来让其长长见识,闯闯社会,二来也好相互照应。创建的宏道源药棚一直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凤仪公将宏道源药棚搬迁到天成街(原宣化街段东太平街段西,今西大街)路北,随改药行形式,经营多年后交由次子王玖龄(字鸣歧,小名龄)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九月二十九至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三主管。王玖龄在1944年帮助照理豫信恒药棚期间,开始接触地下党组织,并组织开展外围工作。
194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解放后,先后担任联络员,农会主席,副乡长、乡长,公社社长,副区长、大公社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等职。宏道源药行于解放初期停业。凤仪公一家返回老家朱阁镇祁庄村,在先祖王德广建成的老宅留住。王家后人听95岁的王凤仪长媳刘艮讲,王家的老宅是先祖王德广抻头盖成的一进四的豪华宅院。民国二十一年被刀客(土匪)烧了后宅(三院四院主房都是两层楼房),剩下了前头过厅和第二宅院两所厢房保存至2001年才被拆扒。
王家从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接管豫信恒药棚到盘下全胜永药棚,创办宏道源药行,历经德广——凤仪——玖远(黑)、玖龄(龄)、玖成(江)——国乾、木乾、国斌、发坤——宏杰、建伟、王蒙五代传承,从药经历已百年有余。历尽艰辛坎坷,各有所长。德广公独辟蹊径,弃农经商,开王家祖辈经药之先河;凤仪公勇于创新,适时应对,奠定药棚兴旺之基础;玖龄公开阔视野,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创王家弃商从政之宏道;国乾国斌不忘祖训,一职多能,传承祖辈之美德;宏杰、建伟、王蒙尊古创新,守正发展,继承先辈之祖业,为传承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1984年,禹州药市恢复后,已离休5年的王玖龄,顺应时代潮流,带领子女侄孙投资数万元,在城内南环路(现菜园街)南段路东重新恢复启用“宏道源”老字号开行经营。祖孙四人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玖龄公负责质量鉴别,规划药行发展,长子国乾主管市场购销、侄子木乾、侄孙建伟负责对外贸易和信息沟通,长媳负责资金收支、料理内务,使宏道源药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发展,把停业37年之久的老字号重新焕发了新机。
四子国斌1980年参加工作,除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外,利用周日和公休时间,时常进入药行打理生意,随时向父亲讨教药物鉴别秘诀,精心钻研加工炮制技术和经营之道,并积极参与禹州中医药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利用各种媒体平台撰写发表涉药文章数十篇,参与编辑出版了《禹州中药志》《河南省儒医文化研究会论文集》《禹州美丽乡村志》《禹州年鉴》《钧瓷年鉴》《褚河镇志》《龙池村志》《禹州文史》等著作。任执行主编先后编辑出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论文集》《中国民间中医中药研究开发协会岐黄中医药研究分会论文集》《中国民间中医中药研究开发协会仲景国医教育分会论文集》等三部中医药专业书籍。
现师从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会原主任委员(现荣誉主任委员)、河南省儒医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医古文资深专家之一、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许敬生先生,努力学习研究中医药文化。曾是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文化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儒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2019年取得禹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药加工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被吸收为许昌市作家协会会员,2021年特聘为许昌市政协文史研究员,2022年正积极申报非遗项目禹州药会、药王孙思邈传说代表性传承人。有多篇中医药文化研究课题文章将录入《中原中医药文化寻源》一书,为王家后世传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