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传统而求新意
——青年钧瓷艺术家牛艳娇印象
青年钧瓷艺术家牛艳娇对钧瓷最初的印象,来自多年前丈夫送给她的一个钧瓷小碗。其时,她与丈夫正处于热恋之中。她只知道这个手拉坯小碗出自未来公公苗宗贤之手,既没有意识到她要嫁入的是知名的钧瓷世家,也没想到多年以后,宇宝钧窑这个钧瓷界赫赫有名的窑口由她把控发展方向,并成为她人生新的起点。
笔者到达神垕镇宇宝钧窑时,牛艳娇正在和工人们商量如何改进环保设备。嫁入苗家后,牛艳娇跟随公公苗宗贤大师学习、实践,直至能够独当一面。从钧瓷创作中,她找到了发展方向。
“从1988年创办个人窑口起,我爸坚持‘仿古而不复古,继承须有创新’的创作理念。古朴的形制、多变的釉色、大气的风格,《国威尊》、《军威尊》、《净瓶》等作品,因为有这样的特点享誉钧瓷界。他的个人风格,深刻地影响着宇宝钧窑。我爸宽厚豁达、为人正直,对钧瓷艺术执着追求、锲而不舍,在钧瓷界广为传诵。”牛艳娇说。
作为享誉收藏界的知名钧瓷大师,苗宗贤在钧瓷行业摸索了40余年。1979年,苗宗贤进入禹县钧瓷一厂工作,从模型工干起,历任装烧车间副主任、生产技术科科长、党委副书记等职务。1998年,苗宗贤创办宇宝钧窑。建窑伊始,苗宗贤提出了“仿古而不复古,继承须有创新”的创作理念,并将精力放在煤烧钧瓷上。苗宗贤的作品造型端庄典雅,釉质玉润透活,窑变自然天成,既有现代釉色的美感,又极具宋钧神韵。其作品《国威尊》敞口圆足、比例协调、装饰简洁、釉色丰富,在钧瓷界影响深远。该作品入选教育部2013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上册)。
结婚以后,牛艳娇逐渐从自家的钧瓷作品中发现了美,也有了烧制钧瓷的想法。看到儿媳愿意学,苗宗贤传授她烧制钧瓷的整套技术。从选料到成型、从配釉到烧成,牛艳娇逐步掌握完整的钧瓷烧制技术。
2017年,苗宗贤大师逝世,宇宝钧窑失去掌门人。看起来娇小文静的牛艳娇,成为带领宇宝钧窑继续前行的当家人。在牛艳娇看来,宇宝钧窑最大的财富,不是苗宗贤大师留下的一件件钧瓷精品,而是他为宇宝钧窑留下的鲜明的艺术风格。牛艳娇知道,宇宝钧窑想要走下去,艺术风格不能变。从接手宇宝钧窑那天起,牛艳娇立足传统工艺,坚持传统施釉方法和煤烧工艺,保持宇宝钧窑煤烧作品一贯的风格。
如今,老客户、老藏家光临宇宝钧窑后说一句“还是原来的味道”,牛艳娇才会放心。漫步在宇宝钧窑的展厅中,藏家能看到一脉相传的煤烧钧瓷之美,厚重古朴、色彩丰富、器型大气。
“有一次,我参加外地的陶瓷博览会,一个南方瓷区的同行跟我说,他们现在也能烧出钧瓷,釉色和神垕钧瓷的差不多。我领着他看了看宇宝钧窑的传统煤烧作品,他很惊讶,说原来这才是真正的钧瓷,这样的釉色是钧瓷的特色,他们烧不出来。”牛艳娇说,这样的经历,让她更加坚定地认为窑变之美是钧瓷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最大的财富。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知,牛艳娇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多新的探索和尝试。
牛艳娇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着力创新发展,在传统瓶、罐、尊等器型的基础上,设计和创作了《福天下》、《八方如意鼓钉罐》、《玄纹画筒》、《瑞兽镇纸》等作品。在坚持宇宝钧窑传统釉色的基础上,她研发了一些全新的釉色。
“发展钧瓷艺术不能忘本,一定要保持钧瓷窑变这一特色,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在此基础上,当代钧瓷创作者可以在工艺流程和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让钧瓷的器型更加丰富、釉色更加多变,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此外,在新的历史时期,钧瓷在产品包装、推广宣传等方面,有新的课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牛艳娇说,神垕的创作者可以走出去交流学习,在艺术创作、审美观念、产品设计等方面不断提升。
基传统而求新意。沿着苗宗贤大师的道路,牛艳娇推动宇宝钧窑走上根植传统、面向当代的发展道路。在传承与创新中,宇宝钧窑迸发出更加充足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