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3+1+1”共建共治模式 把袖珍小区变成安居小区

    一个袖珍小区,凭什么让市委书记黄河在大会小会上表扬了好几次,凭什么让许昌市人大政研室对其经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这个袖珍小区就是位于我市禹王大道西段路北、农业农村局东隔壁,属夏都街道御史坊居委会辖区的青青家园小区。该小区建成于2008年,有2栋楼房、4个单元、30套房、25户居民。  
    禹王大道是城区一条贯通东西的主干道,平时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车辆川流不息。从禹王大道拐进这个四合院式的小区,却有另一番景象。“这个小区没有物业公司管理,实行街道、社区、居民小组三级管理,对口单位帮扶和居民自治。住户只有25户,可是小区院内、楼道内干干净净,电动车楼下集中充电、摆放整齐,大门有门禁、院里摄像头24小时看管……住在这儿,比住大小区还舒服。”御史坊社区党委书记李钧旺介绍道。
    这仅仅是夏都街道辖区内、由街道负责管理的82个小区改造提升的一个缩影。2021年至今,夏都街道按照市委市政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统一安排,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实行“3+1+1”共治共建模式,在扮靓小区、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切实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据了解,“3+1+1”中的“3”是街道、社区、村民小组三级治理,第一个“1”是市直单位或驻禹单位对口帮扶,第二个“1”是小区居民自治。
    夏都街道创建办主任张京涛深有体会地谈到:“我们夏都管理的居民小区绝大部分位于老城区和城乡结合部,不像东区规模大、有专业物业管理的小区,普遍是居民少、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再加上,居民属于‘城乡融合’,导致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堵塞。以前,小区环境脏乱差,各种线缆飞檐走壁,小偷小摸经常光顾,青青家园小区曾经一段时间内丢过8辆电动车,影响城市形象,小区居民不满意。”
    痛定思痛。夏都街道召集御史坊社区等12个社区干部多次集体研究,聚焦钱从哪里来、事由谁来干、机制怎么建、长效如何保等摆在面前实实在在的问题,找对策、想办法、出实招。
    办法总比困难多。夏都街道负责管理的82个小区,大的不足200户、小的20户左右,其中55个未聘用物业管理公司,物业服务空白;剩余27个尽管聘用的有物业管理公司,但没有在住建局备案,因收费较低“顾不住”,不可能提供周到的卫生保洁、安保、水电等服务。对此,夏都街道采取本级以奖代补一部分,社区从集体收入中拿一部分,小区对口帮扶单位出一部分,小区居民以物业费的名义自筹一部分,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对照创文标准,青青家园小区创文公益版面由社区统筹,负责制作、安装、维护,施划停车位,美化、“文”化小区环境。小区居民自筹资金安装门禁、视频监控系统,保证小区安全。
    围绕“事由谁来干”的问题,张京涛说:“街道和居委会不能当保姆、大包大揽,要调动小区居民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青青家园小区推选了一名有公心、有责任心居民牵头负责,管理小区日常事务。他动员小区几名退休在家、热心公益、腿脚灵便的老年人,平时义务打扫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又协调电信公司捆扎小区线缆,以“使用者付费”、居民不掏钱安装、日常扫码付费的方式建成电动车充电棚,杜绝飞线充电,既安全又美观。他还主动把小区监控室设在自己家里,电用自家的,筑起一道“电子安全网”。
    围绕“机制怎么建”的问题,夏都街道班子成员分包社区、社区干部分包居民小组、居民小组包小区,自上而下建立三级责任体系,一级带着一级干、上级干给下级看。借助我市统一安排的“市直单位、驻禹单位对口帮扶小区”机制,街道、社区配合帮扶单位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夏都街道抓牢“相约星期二”“全民参与、扮靓禹州”(每周五)两个活动载体,居民小组干部、无职党员、社区志愿者、帮扶单位志愿者、小区居民齐上阵,给小区及周边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同时,走访小区居民,倾听群众呼声,排查矛盾纠纷,解开群众的“心结”。
    当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在县级,诸如青青家园原著居民、农村进城居民、流动居民“混居”的小区不在少数,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如何抓好基层治理,营造和美宜居“文明细胞”,进而创建“文明之城”是摆在基层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夏都街道“3+1+1”共建共治模式的有益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文明新城’发展战略,聚焦类似青青家园小区的日常管理,夏都街道党工委综合考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五星’支部、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等多项工作,也想了很多办法,在下足绣花功夫的同时,也想用点巧劲儿,一举求多效。”夏都街道党工委书记郑晓燕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