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池和龙潭寺
从禹州城沿许洛路向西行约四十五里,进入花石镇境内,五座连绵起伏像旗帜般的大山便扑入眼帘,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五旗山。在山脚下,有一古刹胜地,这就是距今约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龙潭寺。
据载,龙潭寺建于北魏年间,与少林寺创建年代相近。其始是有寺无名。寺的得名,听说是源于一个神奇的传说:一天早上,寺里一位小和尚出南门打水时,突然发现往日平静的水井竟直向外喷血沫子,大叫:“不好了,水井冒血啦!”叫声惊动了老和尚,老和尚一看要出大事了,知道这是要出蛟了,蛟龙一旦出来便要祸害附近几个村的村民性命。
情急之中,忙将一盘大石磨压在井口上,但是,仍有红水通过磨眼向外涌,聪明的小和尚将一根擀面杖拿来插进了磨眼,红水不涌了,蛟龙下沉了,寺庙和附近的村民避免了一场灾难。水井里的水,透过石缝细细向外渗透,和尚们遂砌石为池,天长日久,汇成一潭。潭水清澈,泉水如朵朵白花从地底涌出,人们疑为白龙潭中吐珠,遂称池为“白龙池”。无名寺庙日久遂称“龙潭寺”了。
如今,白龙池仍在,潭水历经了千年之后,仍是清明的一潭。站在岸边向潭中看,游鱼碎石历历可见,泉水从石缝中钻出涌起时带动的红沙也格外粒粒分明。掬一泉水入口,从嘴里一直甜到喉咙,甜到心里头;洗一把脸,顿感耳清目明,清清爽爽,精神为之一振。这泉水还有一奇,就是冬暖夏凉。夏日里,干完农活的乡民,来此洗洗脸,擦把汗,暑累皆消。从没人敢在池中放肆地泡脚洗澡。因为水太凉了,可谓是冰凉透骨,如是必将生病无疑。
人们在其东面水流处,砌石为堰,凿沟成溪,于是,就有了赤脚在溪的姑娘媳妇们“嗵嗵”的棒槌声和欢笑声。即使冬雪覆盖大地的时候,仍有欢笑声从这里传出。此时,这里更是热气腾腾,水汽扑面,天越冷,潭水也越热。潭水从未干涸过,即便是极旱天气水面也没有降过,因此,在溪水东北角有一小坝,每年可浇灌庄稼三百余亩。
听老一辈人讲,龙潭寺极胜时,占地达百余亩,松柏森森,塔林入云,整日里是木鱼声声音,香火缭绕,祥云笼罩,善男信女们人来人往,情景堪比今日的少林寺。可是,朝代更迭,岁月流失,战乱无情,如今的龙潭寺,只有几通完整或不完整的石碑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辉煌。
近年来,由于上级的高度重视,加上一些善男信女的捐助,龙潭寺得到了简单的修葺。院墙圈起来,坐北朝南的寺门,挂上了“龙潭寺”匾牌,寺庙四址得以圈定和保护,寺中的大殿、秦光王殿、送子观音堂等进行了修葺,被打烂砸碎的塑像也重新塑立起了。
从南山门进去,迎面便是一个大肚弥勒笑佛。这佛呈坐卧状,光头赤足,袒胸露腹,右手支头,左手抚捻一串圆珠,笑容可掬。不禁让人想起一幅对联: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东西两厢是四大金刚,皆怒目圆睁,凶猛威武,脸或青或白,或赤或金,手或握利剑,或持琵琶,或撑米伞,或操白蛇。四大金刚是护法使者,是把门将军,有作恶者,入得门来见之,心惊胆寒,只能速速远去。他们手中的法器分别表示“风”“调”“雨”“顺”,预祝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之意。
向北走出山门,一直朝前走,迎面便是寺庙主要建筑大殿。高高的莲花台上,高大的如来佛端坐着,明亮的双眸仿佛在审视每一个进庙的人,审定着每个人的善与恶。如来的眼光是慈祥的,又是威严的,神圣不可侵犯。如来左右是坐侍的童子,聪慧中透出点顽皮,稚气未脱的样子。莲花座前下方是两位肃穆的长者,皆双手合十,神情庄严。
殿中东西壁画分别是“慧远禅师”、“八仙过海”、“郊外晨读”和“五僧浮蕉”,壁画上寺塔高耸,花草繁荣,人物众多,再现了清静的寺庙生活和得道成仙者超人的佛法。大殿东厢是秦光王殿(俗称阎罗殿),殿立了像外,还有壁画,主要讲的是恶人在地狱受到的惩罚情况,是劝人为善的。
寺中有石碑多通,其中《创修白龙池记》和《重修龙潭寺碑》较为完整,不过算来至今也有三四百年了。有两通八棱碑比较让人惊奇,但上面的文字已是湮没不可考证。
然而,岁月无声,山水有情。千百年来,白龙池水默默流淌,滋润着一方乡土,造福着一方百姓;龙潭寺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教导芸芸众生行善远恶。
据悉,寺庙周围的连庄村、杨家门村等各村出了许多教师、医生和警察,为社会默默地做着贡献。可见,心是一切祸福吉凶的枢纽,是非善恶的泉源,让我们人人从养心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