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的钧瓷之路

——访河南省第八届工艺美术大师徐克宁

徐克宁在创作

徐克宁作品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人们的印象里,钧瓷总是些尊、瓶、炉、鼎等高雅艺术品。在钧瓷的故乡——神垕镇,青年钧瓷艺人徐克宁大胆创新、刻苦攻关,他所创作的钧瓷养生壶使钧瓷这一堪称国宝的艺术品放下“架子”,成为日常实用品而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创新让钧瓷有了新用途
    出生于禹州市神垕镇钧瓷世家的徐克宁,从5岁起就跟着时任国营钧瓷厂负责人的爷爷徐金铎看钧瓷的制作。耳濡目染使他对钧瓷的制作从好奇到热爱。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徐克宁家建起了钧窑。喜欢钧瓷制作的徐克宁更是埋头于制作车间而废寝忘食。虽然制作出来的件件都是艺术精品,也带来不少收入,但徐克宁渐渐地不满足起来,他总觉得钧瓷制作应该还有发展空间。
    一天,他陪同省里某领导在自家的钧瓷厂考察。领导一句话让他茅塞顿开:“你们这里都是艺术瓷,能不能烧制日常用瓷?”
    “对呀,让钧瓷产品走下‘神坛’,走进普通百姓家,不就是一条让钧瓷继续发展的路子吗?”徐克宁决心探索创新,走出一条让钧瓷不仅是艺术品,还是日常实用品的创作道路。
    可到底该做什么实用品呢?徐克宁又犯了难。一次到朋友家串门,这个朋友用一套精美的景德镇茶具招待他。徐克宁眼前一亮:“用钧瓷制成茶具,不就是一种创新吗?”
    不久,徐克宁按照自己的思路,试着烧制了一些茶具,送给亲朋好友试用。大家反馈说,钧瓷茶壶好看是好看,也结实耐用,但有的壶盖密封不好,有的壶流水不畅。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在市场上立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徐克宁专门去了江苏宜兴,向紫砂壶制作大师请教。
    经名师指点和刻苦练习,徐克宁掌握了各类茶壶的制作要领,解决了诸如壶盖与壶身的严密性、茶壶出水量大小、壶嘴与壶把儿水平线的一致性以及高温烧制时壶口易变形等技术难题,做出了理想的茶碗、茶壶、水杯等茶具。
创新让钧瓷变身养生壶
    钧瓷茶具的成功烧制,得到了同行和社会的认可,钧瓷艺人和企业纷纷加入这一行列。这也给徐克宁带来了更新更高的挑战:“在钧瓷茶壶艺术的道路上要想越走越远,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在原有钧瓷茶壶的基础上,徐克宁在养生上做起了文章。为了找到合适的配方,他到全国各地精心挑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原矿石、中药材,结合钧瓷胎土和瓷釉配方进行改进。一趟趟去郑州、上北京,向专家教授请教,反复修改工艺配方。向老中医学习中药组方原则,向老药工学习炮制技艺,然后按照煅、烧、炙、泡、蒸、煎、制、飞等中药传统炮制技艺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并遵循组方原则将中药材与常用钧瓷原料合理配比,强化了钧瓷壶的健康品质。
    “由于使用了新配方,钧瓷养生壶能释放出多种微量元素,把壶中的水转变为小分子水,净化水质,永久释放负离子,使水呈弱碱性,有益身体健康。”说起自己创新研制的养生壶,徐克宁很是自豪。
创新让钧瓷茶壶市场广阔
    “瓷器作为比陶器更高等级的烧造技术产物,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在韩国、日本的茶艺市场,钧瓷茶壶有着与紫砂壶相当的价格。”徐克宁这样评价他的钧瓷茶壶。
    目前,在神垕,他制作的钧瓷养生茶壶家喻户晓;每天全国各地慕名而来买茶壶和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国人熟知的韩国前国家足球队教练车范根曾慕名向徐克宁定制了一套钧瓷养生茶具,并对徐克宁高超的制作技艺大加赞赏。
    供不应求的产品订单,让徐克宁亦喜亦愁:“不仅咱河南本地畅销,在四川、贵州、云南、湖南、北京以及广州、深圳等地也十分抢手,并远销日本、韩国等地。为完成订单,满足客户需求,我们的工人一年到头都在忙,节假日都很少休息。”
创新的产品更需要规范
    谈到钧瓷茶具未来的发展,徐克宁也有自己的担心:“随着钧瓷茶具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徐克宁说,钧瓷茶具产品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致使一些低端甚至有缺陷的产品进入了市场,严重影响了钧瓷茶具乃至钧瓷的良好声誉;一些企业、窑主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些产品开发出来不久就会被仿制;茶具的花色款式和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方面,也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就需要改变在人才培训、产品研发上各家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团队优势,合作发力,共克技术难关,早日形成快出人才、快出技术、快出成果的良性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