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历史时期的钧瓷造型特点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孔家钧窑·中原壶

    钧瓷造型是构成钧瓷艺术之美的基础,是钧瓷窑变釉色的载体。不同时期的钧瓷造型,具有不同时代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所具有的政治环境、社会发展、审美标准、艺术理念、艺术风格、人文精神,是叙述钧窑系艺术发展的一部看得见、摸得着的“史书”。钧瓷釉厚凝重,窑变过程至关重要。所以,设计造型与装饰,要充分兼顾造型自身美学与创造有利条件给窑变更多的展示空间,使器物的造型美与釉色美达到完美的结合,故有“形是本,釉为魂”之说。

    钧瓷作为中国陶瓷大家族的一员,隶属于北方青瓷系统。钧瓷的造型沿袭了北方青瓷的形制风格,器型以日常生活用瓷为主,承袭了原始陶器和早期青铜器造型特点,并逐步运用美学法则和造型艺术规律,反复实践,不断完善,设计出了品种繁多的钧瓷造型作品,形成了钧瓷古朴简练、风格独特的造型艺术体系。

    宋代制瓷业繁荣昌盛。北宋末年,徽宗皇帝赵佶在禹州(当时称阳翟县)建钧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皇家官窑,制作时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官窑的工匠又是从民间优中选优精选而来,个个身怀绝技,为钧官窑制品艺术品位的全面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坚实的技术支撑。官窑工匠们在钧瓷制作中追求工艺极致,摒弃传统束缚,法古创新,锐意进取,借鉴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创造出了出戟尊、鼓钉洗、敞口尊等传统经典造型,体现了皇家用品尊贵典雅、端庄凝重、装饰简练、华丽秀美的艺术追求,符合了人们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表现出高度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成为钧瓷造型艺术中的巅峰之作。
    金元时期是钧窑系形成的重要时期,钧瓷从官窑转为民窑,北方马背民族入主中原,陶瓷造型中也逐渐融入了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风格,钧瓷形制基本以生活实用器为主。但尽管如此,金元时期还是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钧瓷造型作品,如鹅颈瓶、夹板炉、连座瓶等。鹅颈瓶,长颈、口稍大而往下渐细,至中部渐大形城圆腹,应是从玉壶春变化而来;夹板炉的夹板上、颈部、足部都采用雕塑的手法进行了纹饰装饰;而连座瓶的荷口、颈肩部的双耳以及经过镂空雕刻处理的瓶座,都说明了钧瓷造型在这一时期的探索和成果。
    明清时期是钧瓷生产处于低谷的时期。在神垕由于诸多的社会因素,钧瓷生产在明代之后逐渐衰退,于清代中后期断烧。但同时南方等瓷区仿钧之风盛起,播火全国。在此时期,钧瓷造型艺术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工匠们时断时续的烧制,基本上沿袭宋代以来物体形制。从存世的清代钧瓷制品来看,品种以壶、瓶、炉等传统日用器为主,即便有些改变,也只是对古时造型进行一些小范围的改良而已,谈不上艺术创新。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钧瓷造型有了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神垕的钧瓷艺术家和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以开放的态度,不断挖掘传统造型的艺术魅力,大胆借鉴一切有利于钧瓷造型的艺术形式,积极与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合作,将各艺术领域的装饰工艺和技巧、美学观点和理念引人到钧瓷创作之中,使钧瓷呈现出千姿百态、包罗万象的造型艺术,以“天地人”为代表的国礼系列、以“中原壶”为代表的日用瓷系列,无论在品种数量上,还是艺术品位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千年古瓷充满了自信、包容、博雅、尚美、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从而表现出强大和鲜活的艺术生命力。